查看原文
其他

夜读|今天儿童节,我要替所有的孩子“求个情”

土土绒 澎湃新闻评论 2021-01-29


评论君说

     在对孩子有所要求之前,先把他们当成孩子,行吗?



作者 |土土绒


一位同事在朋友圈讲述了一段亲子“较量”——妈妈:在班里成绩怎么样?儿子:还行吧。妈妈:还行是哪样?儿子:中不溜秋吧。那你在单位怎么样?我估计还不如我。是不是?嗯?妈妈无言以对。


这让同为妈妈的我倒吸一口凉气:可以啊,现在的小朋友!都敢对父母这样指手画脚了!不过冷静地想一想,也没毛病,父母可以评价子女,子女为什么不能评价父母呢?只不过在过去,孩子缺少话语权,没有机会说出自己的想法而已。 


今天是儿童节,澎湃新闻做了一个“回到童年,你会给父母打几分”的策划。这个策划的有趣之处在于,一改以往父母评价孩子的“传统”,改由孩子来评价父母。



还有媒体做了一个儿童节街采,问父母们:你了解自己孩子最爱吃的食物、最好的朋友、最喜欢的学科是什么吗?父母们自信满满,但刚说出答案,就被孩子“打脸”,场面一度陷入尴尬。 


这或许是一个很好的提醒。马云说:倒立看世界,一切皆有可能。也可以说:以孩子的眼睛看世界,一切皆有不同。儿童节,是一个用孩子视角打量父母的好时机。 


假如我是一个孩子,我希望父母是什么样的? 


首先要了解孩子。最重要的一点,是知道孩子的局限,理解他们的“错误”。一些父母把“我是为了你好”挂在嘴边,这或许是实话,但不该成为对孩子进行“爱的绑架”的借口。 


孩子不是成年人,这句“正确的废话”,却很少有人真正理解。比如,都知道孩子的大脑发育还不完全,没有足够的理性和能力去约束自己的行为,但是在幼儿哭闹时,很多人的第一反应就是厌烦;在儿童调皮捣蛋时,“熊孩子”的标签从不迟到;在青少年沉迷于网络游戏时,一些家长亲手把他们送去连资质都没有的“治疗中心”……实际上,这些孩子需要的,不是责骂和“治疗”,而是耐心、理解、帮助和爱。 


不久前在网上看到一篇文章,是一位爸爸分享自己如何举一反三,启发孩子写好作文的经历。写得很有趣,也值得借鉴。但一位网友的话,值得关注,大意是:孩子没有这么丰富的生活经历,还没有办法把这么多的场景联系起来,进行对比和分析。 


你看,再“高知”的父母,也会忽略孩子的能力局限,只为了孩子超越同龄人的“优秀”。这大概也是“不写作业母慈子孝,一写作业鸡飞狗跳”的原因之一。成年人拥有的能力,孩子不一定拥有。总是以成年人的标准要求孩子,必然会“翻车”。


至于把自己的梦想安在孩子身上,自己做不到的事,非要孩子去替自己“圆梦”,这类做法的不靠谱,就更不用说了。但偏偏,它们如此普遍。


同样普遍的情形,发生于公共舆论中,建立在忽视孩子天性基础上的大而化之的苛责。 


不知从何时起,“他还只是个孩子啊”成了一句讽刺力爆棚的句子,通常用在这样一种场景中:“熊孩子”闯祸上新闻后,满屏的批评声,偶有个别对孩子表示理解、呼吁停止过激言论的声音,后者就会被前者这样回击。 


意思是:按你的逻辑,孩子就可以为所欲为了,孩子就是闯祸的免责金牌了?呵呵。 


听起来,孩子好像闯下了啥弥天大祸。但很多时候,情况并没那么严重。但这个句子太“金句”了,好用到人们逐渐形成了一种思维惰性,张口就来,却很少能静下来想想:“他还只是个孩子”,到底意味着什么。 


所以,在儿童节这天,我要替所有的孩子“求个情”:在对孩子有所要求之前,先把他们当成孩子,行吗?蹲下来,聆听、了解、理解,然后给出建议和帮助,这才是也本就是父母和非父母的成年人该做的啊。 


他们就算不完美,也拥有丰富的可能。父母们能全程参与和见证这种可能,是多么大的荣幸。而每一名成年人,也都是从孩子、从不完美过来的。















































































































    ※ 编辑|甘琼芳

    ※ 澎湃评论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来源


【推荐阅读】

夜读丨龙之朱:“摆地摊”关乎生计,无关喜好
夜读|音乐“短视频化”,风口还是陷阱?
夜读丨愿每个孩子的爸妈,都是“读书人”
夜读丨别再让机器人客服和我们鸡同鸭讲了,行不?
夜读|愿世间少一点“夺子战争”


有深度、有态度、有温度的新闻评论,尽在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