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夜读|说一千道一万,写作不能丢了真诚二字

张丰 澎湃新闻评论 2021-01-28


评论君说

       它几乎是高考作文套路的极致:用最高级的典故,写最复杂的句子,但是内核却平平无奇。



作者 |张丰


浙江教学月刊社公号“教学月刊”发了一篇《生活在树上》的浙江满分作文,引起了巨大的争议。


浙江高考作文阅卷大组组长、浙大副教授陈建新认为,该文“老到与晦涩同在”,但“说理到位,没有多余的废话”。极端的反对者称它“侮辱汉语”。我一个做高中语文老师的同学,感叹它“不说人话,完全看不懂”。


一篇高考作文的反响如此强烈,也算是奇迹了。


这篇作文的第一句就把我击晕了:“现代社会以海德格尔的一句‘一切实践传统都已经瓦解完了’为嚆矢。”嚆矢是什么?我去查了下,原来是“响箭”,比喻为“开端”。


击晕我的不是这个生僻词,而是海德格尔这句话。康德和海德格尔,我到现在都看不懂,也不敢在任何文章中引用,害怕被真正懂的人嘲笑。


除了海德格尔,这位同学的作文里,涉及到的名人还有:卡尔维诺、麦金太尔、韦伯、矿工诗人陈年喜、切斯瓦夫·米沃什、维特根斯坦……


从常识判断,一个高中生是不可能真正阅读这些人的作品的。卡尔维诺算比较流行,米沃什的诗集可以翻翻,至于其他几位,实在太难。这位同学的借鉴,很有可能来自一本类似于《高考作文用典参考》之类的书,平常多背诵一下,希望高考能用得上。


除了这些匪夷所思的“引用”,整篇文章的语言,也追求一种晦涩的风格。它有点像“欧化翻译腔”,但更像是一个人故意“淘气”,把本来可以写得通俗、顺畅的句子,进行一番“翻译”和加工,试图在紧张沉闷的阅卷氛围中,让阅卷老师眼前一亮,发出一声惊叹。


这是一种赌博心态。恭喜这位同学,他成功了。我甚至能想到他写这篇作文时得意的样子。如果阅卷老师认真阅卷,他们第一眼真的无法放过这篇文章。接下来,可能会有争议,是最低分或最高分,甚至有可能被作为典型,进行讨论。事实上,它确实经过了评议。


如果让我评价,这不是一篇好文章。在网上看到,第一段我就看不下去。朋友圈几位饱学之士也表达了这个看法。但要注意有个定语,“用成年人的眼光”或“从编辑、作家的角度”。


现实是,它是一个十七八岁的青年,在考场上,在固定时间内写出来的。需要给它一个分数,到底该怎么判断?


有人说,那位给39分的老师最靠谱,他以一种否定的姿态,在捍卫“语文教育”的方向。当然,也有人赞同满分。我们可能得承认,这样的作文,给多少分都是合理的——因为它是一个怪胎。


它几乎是高考作文套路的极致:用最高级的典故,写最复杂的句子,但是内核却平平无奇。它是丧失了脸庞的化妆品,美好,香,却是一种虚无。


但我们也没必要太过讽刺这位同学。事实上,高考作文的套路化并不少见。没有这个套路,还有别的套路。这位同学不是第一个玩套路的,也不会是最后一个。


有人担忧,阅卷老师给这样的作文满分,是肯定这种奇怪的文风。这可能有点言过其实。满分作文不止这一篇,它们的风格可能也不同。


或许,最后打出的满分,评判的并不是文章本身,而是套路演绎的程度。就像武术表演,看起来眼花缭乱就够了,大家都知道那是表演,没人想过他们真是武林高手。


我们想从高考作文中发现真正的好文章,这样的文章不一定需要多华丽的词藻、多深刻的思想,但起码希望它是真诚的。写作,什么时候都不能丢了真诚二字。

















































































































    ※ 编辑|甘琼芳

    ※ 澎湃评论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来源


【推荐阅读】

夜读︱当电竞遇到上海,美妙的事发生了
夜读︱愿你们今后的路,桥都坚固、隧道都光明
夜读︱到大城市去,驶向未知也是驶向可能性
夜读丨“小镇做题家”:难免挣扎,不必自卑
夜读丨火车驶向云外,梦安魂于九霄

有深度、有态度、有温度的新闻评论,尽在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