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读|为何人人都爱自称“打工人”?
评论君说
你称自己为“打工人”,已经是在承认,自己比想象的更热爱、更离不开工作。
作者 |张丰
前几年,如果你称颂一位领导,他可能会略带谦虚地说:“都是打工的。”在新闻业,很多朋友也戏称自己是“新闻民工”,把自己和农民工兄弟相提并论。
但是,当他们这样说的时候,其实多少有一点傲娇的。故意的放低姿态,反而不小心流露出无伤大雅的身份优越感来。
这两天,突然成为网络流行词的“打工人”,就不是那种白领的傲娇味了,而是真正的身份认同。“我们都是打工人”和“我们都是打工的”,差别很大。当我们说“人”的时候,有一种明确的主体性,而“的”只是一个语气助词,无实际意义。
我在网上找了半天,也没发现“打工人”这个词明确的源头,但这丝毫不影响它迅速掀起一股接力式狂欢,在“白领”“社畜”之后,成为上班族乐呵着为自己安上的一个新标签。
和“打工人”相对应的,是“老板”。在语义上,“打工人”比“老板”当然要可怜些。打工意味着要让渡一部分自己的自主权,还可能自己越努力,挣得越多的是老板。打工也意味着某种“中间状态”,很多人都梦想着等实现“财务自由”,就辞职,让老板发愁去。
但是,“老板”的魅力下降了。前两年,坐在咖啡馆里,经常能听到很多人谈创业,动不动就是大项目。虽然很多大项目最后的结局都是“没有然后”了,但“当老板”还是排在了很多年轻人梦想的第一位。现在,这样的高谈阔论明显减少了。大家都知道,创业并不容易。
“自由职业”也曾是很多人的心头好,但第一批的亲历者,已经站出来大倒苦水:收入没有保障,焦虑,根本没有自由可言。丧失了工作环境约束的“自由职业”,最终可能变成在家睡觉和玩游戏。
在这个框架中,我们打量“打工人”,就别有一番味道。它意味着在当下,一份安稳的工作、可持续的收入,对个人和家庭都是相当重要的。“打工人”当然有很多无奈,不太光鲜,但是起码不用直接操心公司的前途,不用承担“自由职业者”朝不保夕的风险。工作虽然辛苦,有时候也乏味,却也给人一份踏实。
我们就能够理解,网友们纷纷自诩“打工人”时,流露出的那种发自内心的自豪。它或许还有一点点自嘲的意味,但已经可以忽略不计。我看到一家著名公司的推文里,都称呼自己为“打工人”了。
“打工人”可以泛指一切,大企业里的CEO和写字楼格子间里的普通白领,都适用。它抹杀了收入差距和具体的人生境遇,但也道出了现代人面临的共同处境,那就是工作的重要性。工作不仅是挣钱和养家糊口的手段,还在很大程度上塑造了自我,体现了个体的价值。
所以,“打工人”也意味着一种新的价值观:工作是手段,也可以是目的。你称呼自己为“打工人”,也意味着你已经承认,自己比想象的更热爱、更离不开工作。
这样,“打工人”会逐渐习惯用工作中的表现,来评价自我。工作表现得好(还不仅仅是挣更多钱),就是“进步”和“成长”,就意味着“成功”。这是一种自我考评的“功绩主义”。
老板们应该很喜欢员工们这样的想法。当人们都自觉把公司利益和个人成长关联起来,就没必要再靠严厉的、过时的监控来督促大家劳动了。毕竟,“打工人”有一种新的自觉和职业自豪感。最后,老板们也变得亲切起来了。
※ 编辑|甘琼芳
※ 澎湃评论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来源
【推荐阅读】
夜读|一顿饭,何以吃得亲离友散夜读|哈很敷衍,哈哈很尬,哈哈哈好一点?
夜读|乡愁与传统里的危险
夜读|该花的必须花,能省的尽量省
夜读|不愿反思的家长是子女的灾难
有深度、有态度、有温度的新闻评论,尽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