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儿童患者少了,别让儿科医生“荒”了|澎湃社论

社论 澎湃新闻评论 2021-01-28


评论君说

       儿科患者多也愁,少也愁,为什么“受伤”的总是儿科医生?


一名儿科医生在为孩子检查身体 半月谈 图



按理说,“病人荒”应该是医疗卫生事业的最高追求,但是今年以来儿科“病人荒”却连番上新闻,成为困扰儿科医生职业生涯的大问题。11月11日,安徽宿松县人民医院儿科10名医护人员,因绩效考核过低,以科室名义联名打报告,要求集体转岗,引发舆论关注。


实际上,今年以前,儿科医生和病患数量之间的“供需”不平衡,是以另一种面目呈现的——“儿医荒”。原因也很明显,儿科属于典型的“哑巴科”,家长爱之深,对医生责之切,从业风险高;小患者能做的检查少、能用的药少,科室创收难,效益差;小儿常见病集中,对写论文、评职称没多大助益,职业前景黯淡……“医生超负荷工作病倒,儿科被迫停诊”的事,不是孤例。


疫情突然而至,完全扭转了供需状况,却没有改变儿科医生境遇。受疫情影响,今年尤其是上半年,许多基层医院门诊量、住院量大幅下降,儿科也不例外。“病人荒”意味着业务量下降,绩效进一步减少。原因也可以想见,客观上,居家隔离减少了病毒细菌的接触传播,主观上,公众卫生防护意识提高,戴口罩、勤洗手、多通风等生活习惯改变,也起到了一定保护作用。


7月份广东省疾控中心公布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高达56.5%的民众认为在新冠疫情发生以来,自己患感冒或流感等疾病的次数减少了。而儿童常见病就是呼吸道感染疾病,儿科受到的影响自然最大。


儿科患者多也愁,少也愁,为什么“受伤”的总是儿科医生?解答这个问题,还需要透过表面的市场供需问题,看到深层的原因。儿科医生出走,不是常规意义上的活多了怕累、活少了嫌不挣钱,而是原本就很薄弱的职业生存空间,禁不起风险考验,“荷包”里也没有多少坚守的底气。


压力之下,能看到一些儿科医生自谋出路,转型不转岗,抓住知识付费和短视频风口,做起了儿科知识科普工作。其中一些医生在网络上收获了不少拥趸,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自身的经济压力。当然,极少数成功案例与个人天资天赋关系很大,并不具备广泛推广复制可能性。个体层面的突围,难以解决儿科发展面临的巨大困境。


解决的办法其实也摆在台面上:在人才培养上,对儿科医生进行倾斜偏重;通过专项补助之类的形式,提高儿科医生收入待遇;优化儿科医生职称评定机制,给儿科医生创造充分的生成长空间;营造尊重儿科医生的社会氛围,提升这一群体的从业自豪感等等。虽然这些呼吁在不同场合被反复强调,但在供需微弱平衡没有被彻底打破前,尚难看到政策春雨的迹象。


“儿科病人荒”会不会持久?当疫情的阴影消散,很难说儿科门诊还会继续“安静”下去;而当“二孩时代”扑面而来时,儿科医生的缺口仍然是个重大问题。所以,得解决“儿科医生荒”的问题。















































































































    ※ 编辑|沈彬

    ※ 澎湃评论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来源


【推荐阅读】

出台反垄断指南,让平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澎湃社论
全面消毒进口冷链食品,防住“针尖大”的风险|澎湃社论
每个时代都需要讲故事的人|记者节献词
这里有中国推动世界经济复苏的真诚愿望|澎湃社论
进博大平台、中国大市场、世界大机遇|澎湃社论


有深度、有态度、有温度的新闻评论,尽在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