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让上楼,电瓶车充电的刚需怎么破?
评论君说
电瓶车满足了出行的需求,但是电池的充电、携带,乃至防盗都是普通人必须面对的问题。
5月11日,澎湃新闻记者探访成都“电瓶车电梯内爆燃”事故小区,仍有住户将电瓶车放在楼道内充电。澎湃新闻 图
作者 | 周威
近日,成都一小区电梯内,电瓶车突然起火爆燃烧伤人的视频,刷爆了朋友圈和微信群。很多市民在担心电梯里乘坐人员伤情的同时,也纷纷担心类似情况在自己身边出现。
有媒体记者前往多个小区探访,发现电动车被推上楼的情况很多,甚至一个楼道里就存放了十几台电动车,这些都是很大的安全隐患。电动自行车难管、难停、难充电等问题,成为了社会管理中的重难点。
笔者作为一个电动自行车的资深用户,既深受其利,也饱受其苦。
在当今城市规模越来越大,交通的时间成本越来越高的背景下,电动车的便捷性,灵活性使其在城市交通中有着难以替代的地位。差不多二十年前,笔者购买了第一辆电动车,当时为了满足20公里左右的通勤需求,选择了一个48V大容量电池的型号。在那个城市轨道交通还不够发达的年代,电动车解决了我上班的困扰。此外,和自行车一样的灵活性,也是它的一大特色。
虽然满足了出行的需求,但是电池的充电、携带,乃至防盗都是普通用户必须面对的问题。早几年,很多老旧小区没有电动车车棚,充电更无从提起。所以,为了避免电量焦虑,以及防盗的考虑,常看到有人卸下二、三十斤的电池上下楼。
后来技术进步,电池容量变得更大,和手机一样,电动车更加集成化,电池也不再可拆卸,只能是整车外接电源充电,新闻报道中的乱放和飞线充电就不可避免了。现在主要的解决策略是设置专用车棚和充电盒,但还有很多管理中的具体问题需要解决,比如报道中提到避免非电动车挤占,合理收费标准的问题,还有更多的地方是因为条件所限,连这些条件都不具备,很多用户也都是在近乎别无选择的情况下使用不安全的充电方式。
我家一楼楼洞里就有从不同楼层甩下的七八条电源线。说实话,每当看着刮风时那一根根外皮已经老化的充电线随风摇曳,只能感慨,没有发生事故全凭侥幸。所以,笔者后来放弃了骑电动车出行。
电动车乱象,有一部分原因是技术的进步和公共管理没有同步。当更大容量的电池被整合在车身内成为可能时,充电设施的布建规划,以及具体的管理措施都没有跟上。那么,在解决现在电动车管理的思路中,技术层面就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首先,从电动车电池的行业标准中明确“可拆卸”,大力推动石墨烯等新技术的应用推广,不能一味以追求高续航和大容量,忽视了日常使用中因为充电难造成的安全隐患。
二是加速充电技术的进步。如能更快速高效的充电,就能有效缓解因为充电设备数量不足,地点不便,费用过高(现有的收费充电均为按时长收费)而导致的私拉乱接电线问题。这其中,在电动汽车的充电上已经有很多成熟技术。据英国媒体报道,最新研究显示,新的电池技术可使电动汽车充电10分钟就能行驶200英里以上,这可以解除不少司机的后顾之忧。这些技术是否有可能能改造下沉到电动自行车的充电领域?
※ 编辑|沈彬
※ 澎湃评论独家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