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院“黄金位置”加价售票,劲儿使偏了
评论君说
分区售票怎么看都是一个鸡肋的政策,它无法给观众增加美好的观影体验,反而添堵。
作者 | 从易
据报道,一些影院实行分区售票,同一影厅内不同区域的座位卖不同的票价。影厅正中央等“黄金位置”的票价比普通座位,高出几块钱到一二十块钱不等。
从经济学角度看,分区售票似乎无可厚非。它属于“价格歧视”(“价格差异”)之一种,即商品或服务的提供者,在向不同的接受者提供相同等级、相同质量的商品或服务时,在接受者之间实行不同的销售价格或收费标准。
价格歧视并非都是不合理的。譬如此前电影院一直就存在着价格歧视——早上冷门场次的票价,一般要比黄金场次的票价低20元左右。这之于影院来说,是降低运营成本,吸引观众错峰观影的一种手段。
因此,有网友认为分区售票是正常市场行为,观众如不接受,不买加价区的票就是了。
但问题是,即便是市场行为,也要考虑情理与可行性。目前无论从哪个层面看,“分区售票”都缺乏情理上的支撑。
影院加价的理由是,黄金区域“夹角不小于36度,仰角不大于35度,同时在环绕立体声、沉浸音渲染下实现声音的精准性”,观影效果会更好。
“更好”固然是事实,但这个“更好”的幅度,低到可以忽略不计。看电影不像看演唱会,演唱会的区域很大,舞台相比之下就很小,不同区域的观看效果差别很大;电影院的银幕基本跟影院等宽,且影厅大都采用了环绕立体声,除了前两排仰头姿势不舒服外,影院无论什么区域都能实现清晰观影。
影院打的其实是另一个如意算盘:找个理由给“黄金座位“加价,提升影院的营收。
假设某影厅共有200个座位,“黄金座位”占10%,票价比非黄金座位高出10元,那么每放映一场电影,该影厅最多能增收200元;每天放映6场,单厅单日最多增加1200元收;一年收入能多出近44万元。对于一家有10个厅的影院来说,一年最多就能多出这么多的营收,诱惑不小。
然而这么计算,完全没有考虑到当前中国大银幕过剩,观影人次不高,影院上座率低下的事实。
根据灯塔专业版数据,从2015年至今,扣除受疫情影响的2020年,这几年影院的上座率连连下跌。2015年的平均上座率为17.4%,到2019年则为10.9%,今年至今更是跌破10%,只有9.4%。残酷点说,很多影院场次的“黄金位置”都坐不满。
当前电影市场,并不是供不应求、一票难求,而是好电影太少、票价偏高,对价格敏感的观众走进影院的意愿不断降低。
收入下滑,影院想方设法拓展营收的心情可以理解,但试图通过给“黄金座位”加价的方式来实现,那就是劲儿使偏了,是本末倒置。
有些影院只在晚间的黄金场次实行分区售票——在国庆档、春节档等热门档期,或极少数热门电影上还可以赚点钱,但这也极易流失掉一部分对价格敏感的观众,毕竟观众可选择的影院很多,可替代的娱乐方式更多。影院追逐蝇头微利,反而得不偿失。
最后是可执行性的问题。在上座率低的场次,观众常常不是对号入座,而是随便坐,会出现非“黄金座位”的观众坐在“黄金位置”上。这对于加价买票的观众来说,是一种不公平。但影院的监管难度又挺大。总不能观众看电影时,旁边一直有影院工作人员在监督,或者时不时进影院里劝阻吧?这会严重影响其他观众的观影感受。
因此,分区售票怎么看都是一个鸡肋的政策,它无法给观众增加新的美好的观影体验,反而是给观众添堵了。这种市场行为,观众会用脚投出反对票。
分区售票无法拯救影院的困境。影院还是得在提升观影体验、降低观影门槛、丰富影片供应等方面下功夫,提升观众的观影积极性。这才是影院长久的生存之道。
※ 编辑|甘琼芳
※ 澎湃评论独家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