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陌生人存一分善念
评论君说
我们不妨都反思一下,是不是能够由己及人,是不是能用得体的教养礼貌对待身边人,有没有成为“委屈”的制造者。
网络流传的视频截屏
作者 | 栗中西
短视频时代,小朋友哭上热门视频的例子很多,但是今天这则不一样,甚至可能会令一些成人汗颜——云南泸水某餐厅内,一位小男孩边低头扒拉眼前的食物,边诚恳地“批评”对面的父亲,要对推销员态度好一点:你不买就算了,你就慢慢跟他说,不用那么直接。换作我是你,你是他,我赶走你,你的自尊心是不是受到很大的侮辱?
小孩子的心,真的是金子做的。看见父亲可能无意间的一个不礼貌举止,这位看上去只有八九岁的孩子,瞬间就能换位思考,似乎自己变成了那个被驱赶的推销员,感到受伤、感到委屈,并能将这种体验转化成待人基本道理,表达出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著名教育学家陶行知有一首朗朗上口的《小孩不小歌》:人人都说小孩小/谁知人小心不小/你若小看小孩子/便比小孩还要小。唱的就是小孩往往超强的感知共情能力,丰饶而深厚的心灵世界,要正视他们的想法,否则成年人往往就会被“打脸”、被证实是错的一方。
这一次,借由这位小朋友的泪水,我们不妨都反思一下,是不是能够由己及人,是不是能用得体的教养礼貌对待身边人,有没有成为“委屈”的制造者。因为只有人人都温柔待人,人人才可能被温柔以待。
现实生活中,经常会听到有人抱怨,现在的人戾气越来越重了。其实这种感受的来源,可能也就是某一次等地铁的时候被人插了队,点咖啡的时候被人催了催,高铁上位置坐错了与人分辩几句,或者干脆只是在某个场合被人白了一眼,受了一次伤害,便觉得人人面目可憎,用一句网络流行语叫“伤害性不大,但侮辱性极强”。
老实说,一旦对外在环境有了这样的成见,哪怕自己不承认、没意识到,也很容易被搅入到“易怒链”中,成为下一次纷争的导火索,变成下一个不宽容者、不礼貌者。
现代生活节奏很快,竞争压力大,生活琐事多,每个人或多或少都有些自己的情绪。而人员流动的加快,也造成空间和社会关系大规模重构,每个人、每一天都要接触大量的陌生人。正因如此,在熟人看不见的场合也能慎独,对陌生人存一份善念、表一点温情,便显得尤为重要。
不要小瞧一个替抱重物者挡门的陌生人;不要小瞧一个顺手收下传单的路人;不要小瞧一个对服务人员小差错一笑了之的客人;不要小瞧一个挂掉电话前先说一句“谢谢你,只是我现在不需要”的人……那就是一个人修养的集中体现。
还有一种反面思路,也挺令人唏嘘的。经常关注新闻报道的人,可能会发现一些恶性案件,起因追究到最后,居然是微不足道的一句话、一个动作。在一个充满情绪张力的社会,最终每个人都是潜在的受害人。
古人所谓的“发明本心”,就是要找到内心本来的善念,“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童言童语里有,有一份做人的本心,愿你的内心也有一个温柔的宇宙。
※ 编辑|沈彬
※ 澎湃评论独家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