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店可以多元化,但不可以去图书化
评论君说
即使放置“装饰书”真有不得已的理由,也请不要说出“业内通例”这样注定无法被共情的说辞。
位于杭州“天目里”的茑屋书店 本文图片均为澎湃新闻 图
作者 |张明扬
书店里摆放假书?
这并不是段子。最近,杭州茑屋书店被曝店内落地书柜上半部有大量“装饰书”,且得到了店员的确认,“在书柜顾客够不到的地方摆的确实是装饰书。整面墙都是书,看起来美观,这个高度,顾客反正也拿不到,装饰书还不用擦拭。”
茑屋书店书柜的装饰书
事实上,“装饰书”在书店业内早已成为了某种心照不宣的潜规则,特别是很多高颜值书店都有类似的情况,在某些社区图书馆也屡见不鲜。但从茑屋书店“装饰书”引发的舆论风波来看,公众显然并没有接受这个潜规则。
书店先别急着自辨和委屈,公众的责难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他们对书店的那份不可替代的重视。
在中国社会,由于图书馆文化相对不发达,公众对阅读的想象与热情主要寄托在书店身上。甚至可以这么说,由于打折和送货上门等因素,中国读者的大多数购书行为虽然并不发生在实体书店,但他们对书店的热情却一点也没因此消退:某个城市开了一家新书店,往往都是城中盛事和打卡胜地;周末逛书店至今都是亲子和情侣最热衷的高频活动之一……
是的,很多中国人并不怎么在实体书店买书,但这并不妨碍他们将书店作为城市审美底色和文化活动载体,地位甚至要高于剧院、画廊、博物馆。如果你随机问一个年轻人,他去书店的频率很可能要高于其他文艺场所,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书店遍布城市,不用门票更没有强制消费。
茑屋书店书柜上半部分摆放了大量装饰书
所以,谁不爱实体书店?
诚然,近十年,书店的内涵相对从前发生了巨大的变迁,从购书为重心变成了更多元的文化活动空间,咖啡简餐、文创售卖、读书沙龙……这些功能有可能成了相当一部分书店利润的主要来源。
虽然有不少争议,但总体来说,公众在这十年已经逐步接受了书店功能的这一悄然转换,实体书店在更广泛的意义上实现了复兴。
但是,书店的多元化可能有个极其重要的前提:书店或许可以不将卖书作为最主要的业务或商业模式,但书店必须以书和阅读为中心。否则,书店就成了顺便卖书的咖啡店,而不是提供咖啡的书店。
这不仅是一个理论和情怀的问题,更重要的是,公众对书店的爱与情感就建立在以上前提之上,他们逛书店是因为这里有书香,是因为这里可以满足他们对阅读的大多数现实需求和想象,是因为这里就是书的天堂。
也正因为此,当公众发现他们所爱的书店竟然摆放着只有外壳的“装饰书”,就很容易觉得自己对书店的深切情感遭到了冲击、嘲弄与背叛,至少失去了纯粹感。
这或许被某些书店视作“小题大做”,但我很想提醒这些书店,正是这份爱与情感在维系着中国这一轮的书店复兴,让中国出版业在网络阅读大潮中得以继续实现增长。请珍惜这份情感, 即使放置“装饰书”真有不得已的理由,但也请不要再说出“业内通例”这样注定无法被共情的说辞。
书店可以多元化,但不可以去图书化。
※ 编辑|王磊
※ 澎湃评论独家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