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读丨看,奥运赛场上的“上海阿姨”
评论君说
我们需要这样的故事,需要这样的快乐,奥运会也需要。
作者 |易之
人在58岁的年纪,一般会做什么?准备退休,带孙子孙女,跳广场舞?当然,也可以参加奥运会。
奥运选手倪夏莲就是这样。她今年58岁,已经参加了五届奥运会,今年在东京奥运会上代表卢森堡参赛。倪夏莲被称为乒坛“活化石”,也是奥运乒乓球史上年纪最大的参赛者。
不过,终究是岁月不饶人,在女子乒乓首轮比赛中,倪夏莲不敌小她40岁的韩国选手申裕斌,结束了本届奥运会征程。
失利的倪夏莲似乎没多少悲情色彩,无论是她自己还是舆论,都很轻松地看待这趟“来去匆匆”的奥运之旅。毕竟,58岁的年纪,5次站到奥运赛场上,这本身就是一种胜利,恐怕也是绝大多数运动员难以企及的胜利。
倪夏莲在接受采访时说着一口上海话,这画风非常接地气。有网友说,“真的很像小区大妈去参加奥运了”。不过,这太低估倪夏莲了,她是80年代的国乒名将,曾在1983年的第37届世乒赛上拿到了混双冠军,并帮助中国女队拿到团体冠军。
所以,倪夏莲可不是什么“素人选手”,她曾是这个星球上乒乓球打得最好的人之一,并因为热爱而坚持,坦然地走向风光不再的职业生涯暮年。在这个过程中,她的人生逐渐不再是为了体育成绩,而是体育本身内化成了人生的一部分。
在崇拜力量、成绩、奖牌的奥运叙事里,倪夏莲肯定是个另类。她似乎不是来和对手一决胜负的,更像是来战胜自己的。或许这就是奥林匹克精神的另一面:奥运会是竞技的,也可以是放松的;是宏大的,也可以是个体的;是外向的,也可以是自足的。
这是奥运会在两个多星期的赛程之外,对于芸芸众生更深远的教益:人生,就是应该热爱生活,挑战自我,永不言败。胜负、奖牌,不过是这一精神的具象载体,而不是意义的全部。
当然,作为全世界最高水准运动员的竞技场,奥运会的竞技性、观赏性、刺激性也很重要,否则奥运会也没什么好看了。只不过,奥林匹克精神是多元的,今天人们对奥运会也早已很熟悉了,更应该认可这种多元。
看奥运,在剑拔弩张、屏息凝神的紧张中,也不妨带一点云淡风轻的松弛。
这两天发生的一些舆论事件,更突显了学会松弛的必要。比如射击运动员王璐瑶在失利后被网暴,这也说明一些观众神经太紧张了,胜负心太强烈了。其实完全没必要,争金夺银固然令人骄傲,但失利后的淡然一笑,不也彰显着运动员的精神强大?
其实,每届奥运会几乎都有类似的新闻,这些新闻与奖牌毫不沾边,却收获了舆论的鼓掌叫好。比如2016年里约奥运会男子举重105公斤B组的比赛中,基里巴斯选手卡托亚塔乌试举失败,但却手舞足蹈疯狂庆祝,当时得到了几乎全场最热烈的掌声和欢呼。
这和倪夏莲的故事有异曲同工之妙。无论世界纪录被刷新到什么高度,这些故事都在提醒着我们:体育最本质的意义之一,就是快乐。我们需要这样的故事,需要这样的快乐,奥运会也需要。
※ 编辑|王磊
※ 澎湃评论独家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