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夜读︱年轻人迷短视频,究竟在迷什么

吕京笏 澎湃新闻评论 2022-06-23
   

       抵制不良诱惑,合理、适度使用网络,是所有人需要不断打磨的素养。



 | 吕京笏


等公交车时“刷一刷”,把自己在球场上的进球瞬间“剪一剪”,遇到有趣事情的时候“拍一拍”,不知道该做什么饭的时候“查一查”……在这个“数字化生存”的时代,短视频已经深入我们的生活,尤其是年轻人生活的方方面面。


这并不令人意外。很多人都说,当下最稀缺的资源就是注意力,人们的时间高度碎片化,相比于阅读文字,或者看长视频,短视频对于专注度、接收难度等门槛的要求都更低。在空闲时刷短视频,已经成为不少年轻人习惯的“肌肉记忆”。


但短视频广受追捧,绝不仅仅因为它的“短”,还在于它的丰富。如果把电视、电影等传统视频媒介比作舞台上的聚光灯,那短视频更像是生活中的手电筒——或许亮度没有那么高,却能照到很多之前被忽视的角落,发现许多意想不到的惊喜。这些,不正是这一届追求个性、多元、新奇的年轻人所喜欢的吗?


2019年,我也成为了一名短视频用户,当时的第一反应便是:这个世界上能人真多。有人可以用双手同时作画,有人用脚“投篮”几乎百发百中,有人用一方小木块就能雕出栩栩如生的名人头像,有人的口技让观众误以为是配音……如果没有短视频的助力,也许他们的技能都只能成为“自娱自乐”。


短视频为年轻人打开了一扇窗,看到都市生活中不容易看到的图景。越来越多的人发现,关掉“景观社会”的美颜和滤镜,外面是一个更真实、更丰富的世界。不少来自农村的创作者在展现乡村生活的同时,以自己淳朴、上进的生活方式影响着年轻人;除了“流量明星”外,“独臂篮球少年”张家城、“农民工朗读者”李小刚同样值得社会关注,他们折射出更全息、更扎实的生活质感。


在刚刚结束的奥运会中,我们明显地看出,“唯金牌论”的心理正逐渐被中国观众淡化,大家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在了运动项目与运动员本身。除了国民心态的转变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人们看奥运会的“姿势”改变了。


短短两周,“国乒三剑客”的很多神仙球、孙一文的唱歌、张常鸿的波比跳,都通过短视频火到出圈,观众们也看到了更加立体、真实的运动员形象,在纯粹依靠电视观赛的年代,这种效果是很难实现的。


即便奥运闭幕后,运动员在隔离期间的vlog也常常刷屏全网,让网友第一时间看到动员们最真实的日常。


对于年轻人来说,今天的短视频已经不仅是一种娱乐消遣的渠道,还成为了学习工具。我身边很多大学生朋友的烹饪“启蒙老师”都是短视频,爱好篮球的我,在技术、规则等方面遇到困惑时,第一反应也是去短视频平台搜索一下“大神讲解”;还有一位对摄影、剪辑颇感兴趣的理工科朋友,在某视频平台看了一个暑假的教程,已经可以独立执导微电影了……这些都是短视频为年轻人生活提供的便利。


还有不得不提的一点在于,在短视频平台,年轻人不仅是观众,更是创作者本身,在去中心化的传播时代这并不新奇,但短视频的形式显然更能满足年轻人们的活力与创造力。你可以看到各种各样创意视频,玩梗、P图、恶搞、鬼畜等待,都不禁让人感叹,短视频的世界里“人才”无处不在。


当然,短视频的快速发展也受到了不少批评。我们看到,青少年沉迷刷手机的现象时常发生,一些低俗内容污染着网络空间,这些都提醒我们,短视频不能成为“短视”的视频,需要多方合力维护清澈明朗。


而理性的年轻人,也不应该因噎废食将其视为洪水猛兽。抵制不良诱惑,合理、适度使用网络,是所有人需要不断打磨的素养。这何尝不是年轻人在面对未来更加复杂的生活时,必须学会的一课?




编辑|王磊

排版|甘琼芳

澎湃评论独家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推荐阅读


点击下方名片,关注我们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