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山西暴雨,应对极端天气当有常态化思维

江城 澎湃新闻评论 2022-06-23
 “   

       预警机制需进一步完善,留足充分的提前量,给民众进行人身和财产转移提供足够的时间。


2021年10月7日,山西晋中持续降雨,多地发生山体滑坡,平遥古城多处房屋倒塌、古建筑受损。人民视觉 图


 | 江城


国庆假期,山西遭遇强降雨侵袭,导致多地出现内涝、地质灾害、洪水等灾情。


山西的受灾情况令人揪心。太原、阳泉、临汾等地的降雨量打破10月上旬记录;蒲县荆坡村发生山体滑坡,造成4人遇难,1人受伤;南同蒲铁路中断,一段铁路桥被冲垮,枕木和铁轨悬空;平遥古城一内墙局部坍塌,坍塌长度约25米……


此时此刻,抢险救灾是最紧迫的任务。可以看到,救援力量正在快速集结,堤坝加固、人员转移正在有序展开,新闻里也再度出现风雨中救人的感人场景。同时,捐款渠道也已经开启,来自全国的支援正赶赴山西。


从舆论观感来说,今年的极端天气似乎格外频繁。就在两个多月前,河南也曾遭遇特大暴雨,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早在今年5月,就有专家表示“截至目前,我国气候相对异常”。现如今,深秋时节却暴雨成灾,确实显得很异常。


极端天气日渐频繁,是有科学研究做支撑的。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评估报告指出,全球变暖导致一些地区暴雨、洪涝、干旱、台风、高温热浪、寒潮、沙尘暴等极端天气事件频繁发生,而且强度增大。


可见的趋势是,如今气候系统的不稳定性正在升高,也导致了所谓“几十年一遇”“百年一遇”的极端天气屡屡出现。我们对这一情况应有基本的评估与准备,应对极端天气应具备常态化思维,形成制度性措施。


极端天气的危害,相当程度上来源于“突发”“迅猛”,以致预警机制、应急措施来不及启动,造成人们措手不及。如今极端天气频发,这也意味着相应预警机制需进一步完善,留足充分的提前量,给民众进行人身和财产转移提供足够的时间。


同时,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应对措施也应扩容,提高覆盖面,以应对灾害的各种“新形式”。比如文物保护,也应当纳入防灾救灾的框架内进行考量,避免造成文物毁坏这种不可挽回的损失;再比如地铁等新近建设的城市基础设施,也当形成系统化的应急预案,防止情况紧急时手足无措。


此外,一些社会治理措施,也可以在遇到极端天气时发挥相当大的作用。


从今年以来的案例中可以看到,遇到极端天气时,有的地方临时取消了城市限行措施,有的地方暂停了违停罚款,也有的地方提前开辟停车点供人们避险,都取得了一定的效果。这些都不妨吸纳为制度化的措施,形成较为统一和固定的方案,让民众对应对险情有个更稳定的预判和准备。


总之,应对自然灾害最有效的办法永远是那句颠扑不破的“未雨绸缪”。面对频发的极端天气,我们的应对思维和防范措施也应相应地增强、扩容,真正做到有备无患、从容应对。




编辑|王磊

排版|甘琼芳

澎湃评论独家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推荐阅读


点击下方名片,关注我们

点击下方名片,关注更多澎湃精彩短评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