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醒“南京是省外”,为什么这不是段子
能否采取更精准化、人性化的措施——比如两地核检互认,降低防控对普通人出行的梗阻呢?
”
文 | 涂格
一则正经严肃的官方通知,却自带了“段子”属性。
近日,安徽省马鞍山市委宣传部官微@马鞍山发布 发布了一则“友情提示”:告知市民当地最新的疫情防控政策。亮点是,微博专门强调:“特别提醒:南京是省外,要做的。每日通勤往返的人隔一天做一次即可。”
一次还不够,随后,@马鞍山发布 转发了上述微博,再次提醒:“南京是省外”。
这引起了网友们的兴趣,很多人调侃,“南京是‘徽京’,实锤了!”
换作别的城市,如此官方提醒,大家会觉得多此一举。但对于马鞍山,这是很有必要的。不少马鞍山网友就表示,“提示很细致,值得点赞!”
因为真的有很多马鞍山人,会因为日常生活中与南京的接触频繁,而无意中忽视了这一常识。
十几年前我在合肥读大学时,同学们聊起来毕业后想去哪里发展。很多马鞍山人的首选,不是北上广深,不是省会合肥,而是隔壁南京。有一位女生最夸张,大一暑假刚考出驾照,家里买了车,直接上了苏A牌。
安徽马鞍山、滁州、芜湖等环宁城市,人们多有“亲宁”心态,这是历史人文与现实经济交织作用的结果。
从地理上看,马鞍山自古就有“金陵屏障,建康锁钥”之称,从市中心到南京市中心,距离只有短短60公里,开车仅需1个小时。而马鞍山到合肥,车程是到南京的2倍以上。在高铁版图里,马鞍山到南京南每天有20个车次,17分钟就能直达,频次和效率都优于马鞍山到合肥。
就历史而言,过去安徽与江苏原本是一个省,省会就在南京。甚至在康熙六年(1667年)苏皖分家后的近百年间,安徽布政使司都一直在南京处理安徽政务,直至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才搬到安庆。直到今天,包括马鞍山、滁州等在内的皖中及皖北部分地区,都说着和南京一样的方言——江淮官话。
所以,网友戏称南京为“徽京”,并不是毫无依据的。
地缘距离近,加上同文同音、经济发达,让南京无论是在历史上,还是改革开放后,都是马鞍山人往来交流和移居的首选之地。
近年来,随着长三角一体化的持续深入,南京地铁S4号线(宁滁线)、S2号线(宁马线)相继开工,进一步拉近了彼此的空间和心理距离,人员往来更趋频繁。
一个已不算冷知识的证据是,南京都市圈的八座城市里,包括马鞍山、滁州、芜湖、宣城四个安徽城市,占到一半。
我在马鞍山工作的朋友笑称,平时除了去省里开会,跟合肥基本没有交集。相反,无论小孩读书,还是购物游玩,每周末都要往南京跑。
如果要说变化,过去,两地间的人口、资源流动,多为马鞍山往南京的“单箭头”,如今更多是“双向奔赴”。
一方面,随着江北新区的开发,南京的资源开始外溢,比如南京大学、东南大学等高校,相继在马鞍山、滁州等安徽城市建立校区或研究院。另一方面,到临近的安徽城市旅游和品尝美食,成为越来越多南京人周末和短期游的新选择。
我有位在大学教书的朋友,前两年搬去了马鞍山居住。他告诉我,从马鞍山的家到他学校,无论是自驾,还是搭乘125路省际公交,都比从原先南京的家过去近,还方便。
可以说,如今的南京与马鞍山等环宁城市,已经基本实现了“同城化”。
这从南京的外来人口结构中也能看出。根据最新的人口普查数据,南京外来人口中,29.49%是安徽人,比例远超第二名河南的4.26%,及浙江的1.52%。这些安徽人中,有些是常住南京,有些则像我朋友一样,早出晚归,过着“双城生活”。
这在平时,没什么,但疫情一来,很多原本察觉不到的问题,就露了出来。比如,这次@马鞍山发布的“特别提醒”,会不会让原本亲如一家的宁马人民,变得“生分”起来?
强调归属地,不难理解。毕竟现在的防疫工作,主要还是以行政区为组织管理单元,各地需要守好自己的“责任田”,对本区域内市民的安全和健康负责。
但考虑到长三角一体化的具体实际,类似宁马这样跨城甚至跨省工作生活的情况,正在变得越来越普遍。像浙江海宁,2018年就喊出了“不是杭州,就在杭州”的深度融杭目标。
在这样的趋势下,强调南京是“省外”,要求每日通勤往返人员隔天做一次核检,哪怕是防控需要,恐怕也会对相当多普通市民的工作生活造成影响。
对此,能否采取类似上海迪士尼那样更精准化、人性化的措施——比如宁皖两地核检互认,来应对区域一体化背景下的新现实、新情况,进一步降低疫情防控对普通人出行的梗阻呢?
编辑|甘琼芳
排版|甘琼芳
澎湃评论独家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推荐阅读
点击下方名片,关注我们
点击下方名片,关注更多澎湃精彩短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