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三省一市共建,虹桥为何不只是上海的虹桥

李攀 澎湃新闻评论 2022-06-23


 
  


       三省一市携手共建,意味着更大的力量参与、更多的智慧积聚、更充足的资源投入。




 |  李攀


2019年,《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发布,明确提出“打造虹桥国际开放枢纽”。2021年2月,国务院正式批复《虹桥国际开放枢纽建设总体方案》(以下简称《总体方案》),明确了虹桥国际开放枢纽建设的指导思想、发展目标、功能布局和主要任务,吹响了虹桥国际开放枢纽建设的号角。


转眼间,虹桥国际开放枢纽诞生已有三年,成为继上海自贸区临港新片区、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后,上海承接的又一重大战略任务,也是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国家发展战略的又一重大布局。


目前,虹桥国际开放枢纽发展进度如何,未来还将有哪些大目标、大布局、大动作?


11月4日,国务院新闻办举行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三年来进展新闻发布会。会上,上海市委常委、副市长吴清表示,这半年来,以“三个一批”(政策措施、功能平台、重大项目,抓推进、抓落实)为抓手,虹桥国际枢纽建设实现良好开局。《总体方案》明确的29项政策措施已经落地了23项,接近80%。虹桥国际商务人才港等一批实体平台,辐射带动效应加快显现;嘉昆太协同创新圈等合作平台,正在成为区域合作的重要抓手。沪苏湖高铁、上海“嘉闵线”等一批交通基础设施项目开工,上海金山铁路延伸到浙江平湖等一批跨省市项目正在加快推进。


“‘大虹桥’建设主体将从上海一家变成三省一市共建”,这一说法备受关注。吴清表示,下一步,将按照“发挥上海龙头带动作用、苏浙皖各扬所长”的要求,加快把“大虹桥”打造成长三角强劲活跃增长极的“极中极”、联通国际国内市场的“彩虹桥”。


“大虹桥”之大


虹桥位于上海中心城区西侧。依托区位和功能优势,虹桥成为长三角地区的经济地理中心和交通网络中心。2009年,虹桥建成世界上最大的综合交通枢纽,即虹桥综合交通枢纽。同时,建立了虹桥商务区,构建服务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的商务中心。


多年来,虹桥商务区一直是上海重点发展区域之一,其规划建设发展,迄今有十余年,但总面积只有86平方公里。


2014年,虹桥建成了世界最大的单体会展建筑,即国家会展中心,面积扩大到151平方公里,建设主体只限于上海市。


从《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发布,到《总体方案》出台,虹桥国际开放枢纽从纸面走向现实,背后是一幅“大虹桥”的宏伟蓝图,正在浓墨重彩地擘画:让上海的虹桥,成为沪苏浙皖携手共建的“长三角的虹桥”,成为长三角地区携手合作代表中国“迈向全球的虹桥”,成为联动长三角、服务全中国和辐射全球的枢纽。


首先是地理意义上的“大”。按照《总体方案》,虹桥国际开放枢纽从苏南长江口经上海市域,一直延伸到杭州湾北岸,总面积7000平方公里。相比于原来虹桥的面积,“大虹桥”显然完成了显著的扩容。


其次是布局之“大”。在《总体方案》中,虹桥国际开放枢纽包括“一核两带”,“一核”指的是上海虹桥商务区,主要承担国际化中央商务区、国际贸易中心新平台和综合交通枢纽等功能,“两带”指的是以虹桥商务区为起点延伸的北向拓展带和南向拓展带。从地图上看,“一核两带”功能布局犹如一张拉开的弓,蓄势待发。


不过,“大虹桥”之大,不只在于面积、规模,更在于格局和所承载的意义之大。“大虹桥”对标“极中极”‘彩虹桥’”,全方位、大手笔、精深尖升级背后,是大期待。


从“虹桥国际开放枢纽”的命名,就能看出深意。“虹桥”彰显着上海的龙头地位,“国际”体现着辐射带动全球的追求,“开放”道出了实行实现愿景的路径,“枢纽”点明了中心地位。


三省一市共建有何意义?


三省一市共建“大虹桥”,其实早有伏笔。


《总体方案》中就明确,加强统筹协调。在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领导小组领导下,上海市、江苏省、浙江省、安徽省人民政府要切实履行实施主体责任,完善分工合作机制。


为了强化虹桥国际开放枢纽“一核两带”协调联动,凝聚沪苏浙皖三省一市工作合力,在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的统筹推进下,在长三角区域合作机制建立了虹桥国际开放枢纽建设协调推进机制。今年4月2日上午,协调推进机制第一次全体会议在上海召开,标志着协调推进机制正式启动。而在这之前一个月的3月2日,虹桥国际开放枢纽建设动员大会举行,标志着“大虹桥”进入全面实施的新阶段。


其他三省也没耽搁。比如浙江,在今年9月22日于嘉兴召开浙江省共建虹桥国际开放枢纽推进大会,浙江省长三角办印发了《浙江省共建虹桥国际开放枢纽实施方案》。


三省一市抱团共建,有何意义?从当下来看,至少有四点。


其一,进一步放大优势。


虹桥本身就厚植改革开放的基因。比如,虹桥商务区已建成全国最大的现代化综合交通枢纽,成功举办了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等重大展会,万商云集、充满活力,交通、会展、商务等功能得到不断完善。


三省一市共建“大虹桥”,最直接的好处是进一步放大虹桥商务区的优势,强化国际国内地位,提升枢纽功能,助力全球高端资源要素配置。


其二,在更高水平上推进开放。


从历史上看,长三角是改革开放前沿之一,40多年来不断为我国改革开放事业创造经验、积蓄能量。当前,长三角要加快打造改革开放新高地,必须要找到合适的平台和载体。


三省一市共建“大虹桥”,搭建新平台、集聚新资源、构筑新优势,有利于推进长三角区域的开放迈向更高层次、更宽领域和更大力度,凸显这片改革开放新高地之“高”,为全国扩大开放提供更多经验。


其三,促进三省一市联动协同。


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后,三省一市自然要紧扣“一体化”这一关键词,手牵手、一起走,不断破除体制机制障碍,激发出协同之力,全面增强对全国经济发展的影响力和带动力。


从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到共建“大虹桥”,既是三省一市提升协同水平的宝贵契机,也倒逼着三省一市不断破除壁垒、加强协同。


其四,加快形成新发展格局。


作为一个整体的长三角区域,肩负着率先形成新发展格局、下好战略先手棋的厚望。三省一市共建“大虹桥”,发挥虹桥国际开放枢纽搭建平台、提供通道、编织网络的枢纽作用,尽最大可能打破制约要素流动的各种阻碍,用开放、创新、包容的环境吸纳各类人才,能够有力促进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更好联通。


以上四点,都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共建“大虹桥”,就是要达到“1+1+1>3”的效果,让“大虹桥”成为长三角地区发展活力最强、潜力最大、开放度最高的范本之一。


折射对外开放之“新”


如果把时间线拉长,可以发现,打造虹桥国际开放枢纽,是我国对外开放在新时代的一种新印证。


改革开放之初,打开国门、参与国际竞争协作是我国发展经济的必然选择,当时多为要素开放,主要依托人口、土地等要素红利,吸引外来技术、资本、管理。40多年后的今天,我国的对外开放更加趋向于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开放的主动性也更加明显和重要。


这种对外开放的新特征,在打造虹桥国际开放枢纽上得到集中体现。一方面,虹桥国际开放枢纽本身就是中央在顶层设计层面作出部署、加以推动、进行制度创新的产物;另一方面,《总体方案》明确提出,打造虹桥国际开放枢纽要加快打造法治化市场化国际化营商环境,全面提升全球资源配置能力等。总之,就是要全面对标国际、面向全球。


因此,与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国家级新区、自贸试验区等我国以往的开放形态相比,打造虹桥国际开放枢纽是一种立足以往做法经验,但更是全新的尝试。她的实践探索和标杆意义,在全国改革开放格局中必将发挥独特作用。


值得一提的是,在以制度型开放为主的新阶段,改革与开放的关系得到更进一步的体现:开放即改革,改革即开放。为了打造虹桥国际开放枢纽,敢于改革创新,以改革创新推动开放,是三省一市的必经之路。


这就需要三省一市在共建当中,大胆闯、大胆试,在体制机制层面推出一系列精准有效的改革创新举措,逐一破题,打造各地最佳实践,真正将“大虹桥”打造成长三角改革开放的一座高地,和展示我国改革开放成就的一扇窗口。


按照《总体方案》,到2035年,虹桥国际开放枢纽将全面建成,成为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提升我国对外开放水平、增强国际竞争合作新优势的重要载体。


三省一市携手共建,意味着更大的力量参与、更多的智慧积聚、更充足的资源投入。期待十余年后,这座彩虹之桥,如虹之美丽,如桥联通中外,畅达世界!




编辑|甘琼芳

排版|甘琼芳

澎湃评论独家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推荐阅读


点击下方名片,关注我们

点击下方名片,关注更多澎湃精彩短评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