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旅游式支教”别盗用支教之名|澎湃社论

社论 澎湃新闻评论 2023-02-28
   

       当支教成了粉饰简历、申请留学的道具,它就可能沦为一场精致利己主义者的浮夸表演。




所谓“连续10年支教”的“最美支教女老师”龙晶晴,终于等来了行政处罚。


今年1月4日,长沙市民政局发布了对龙晶晴创办的长沙市善吟共益助学服务中心的行政处罚决定书,当事人未取得公开募捐资格,对当事人给予警告行政处罚,责令当事人于60日内将违法公开募集财产11845.4元退还捐赠人,要求当事人全面整改。


应该说,违法募集资金不算多,但是,龙晶晴的高光之后人设崩塌,却揭示了如今部分“支教”成为生意的怪诞现象:当支教成了粉饰简历、申请留学的道具,它就可能沦为一场精致利己主义者的浮夸表演,而欠发达地区的孩子则沦为这场游戏中的NPC(非玩家角色)。


之前,龙晶晴自称是美国某名校的硕士,小小年纪却有着“连续10年支教”经历。在短视频里,她妆容精致,笑靥如花,与当地皮肤黝黑的孩子形成鲜明反差。但是算算日子,她16岁就已经赴美留学,现在28岁,哪里可能“十年支教”?特别她旗下的企业推出的“短期支教”项目,收费高昂,俨然就是支教旅行。你以为支教应该是长期扎根贫困乡村的苦行僧式生活,想不到有人搞成了“下乡体验游”,“支教”二字背后的师者担当被人亵渎了。


当下,一些地方的支教变了味道,有的成为富裕家庭孩子出国留学、“爬藤”的道具,借短暂的支教经历美化自己简历,从而满足西方名校所标榜的“社会责任感”、“领导气质”的入学标准。有的就成了一个面向城市未成年人的旅游产品。一些量身订制的“短期支教”项目里,一共5天行程,路上2天,一天欢迎会,一天欢送会,还有摸鱼、抓蟹、耕地的活动内容,这是去“教”的什么?而且很多“支教者”本身就没有教学经历,甚至连当地基本教学内容都一无所知,这种支教就变成到当地扰民了。


支教是一件很严肃的事,关乎教育公平、地域均衡发展,一个好的支教老师能把发达、先进的教学理念、方法带到教育水平落后的地区。比如,2019年到2020年,教育部教师工作司组织开展了凉山教育脱贫攻坚国家行动,3个学期里,880余名优秀教师奔赴凉山,这些老师本身就是教学业务骨干,通过支教有效提升了当地教育水平。


而如今一些“支教”商业气息十足,“作秀式支教”“快餐式公益”成了精致利己主义的乡野派对,甚至是赤裸裸的“挂机刷经验”,当地纯真的孩子被一次次当成道具。


希望教育部门能对“支教乱象”做出针对性治理,农村的孩子受不了这样的折腾,“支教”这块金字招牌受不了这种侵蚀。下乡旅游就是旅游,下乡捐赠就是捐赠,“旅游式支教”不允许盗用支教之名。




编辑|沈彬

排版|甘琼芳

澎湃评论独家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推荐阅读


点击下方名片,关注我们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