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鼓励在校硕士和博士生结婚生育,高校怎么看?

易之 澎湃新闻评论 2022-06-23
   

       促进生育率是个非常复杂的工程,也一定需要真金白银的投入。



 | 易之


正在召开的全国两会上,全国人大代表周燕芳表示,老龄化和少子化是我国当前面临的重要问题。就此,她提出了几点建议,其中包括“鼓励和保障在校硕士和博士生结婚生育”。这条建议一经报道,就迅速登上热搜。


从本质上说,在校硕士和博士生结婚,并不是个问题。婚姻法规定的结婚条件,从来也没对身份作出过限制。至于生育,也是法定的、天然的权利,硕士或博士当然是可以的。


但是放到现实中,我们要理解这条建议的初衷。在传统认知里,结婚生育属于“成家立业”,和“负笈求学”不是一个人生阶段。建议的目的,是让这两个阶段部分重合,理想情境下,一些在读硕士、博士确实可以提前生育,进而提升整体的生育率。


当然,这一切都要建立在“理想情境”下。且不说学业繁重的硕士、博士,能不能匀出精力来构建家庭,就从物质基础来说,他们就会迎面撞上各种困难。


结婚生育非小事,对大多数家庭来说,这都意味着一笔巨大的成本开支和精力投入。即便是有固定收入的职场打工人,尚且有不少人感到吃力,那在校的硕士、博士,他们又有多少能力去安顿好家庭?


不过,困难也不是不能解决,正如建议里所说的鼓励和保障,而且保障显然比鼓励更重要。


比如,对于家庭条件一般的在读生来说,一个很基础的问题是,生育之后他们住哪?解决这个问题,就意味着高校现有的集体住宿模式得打破,额外提供家庭宿舍。但生育是波动极大的概率性事件,该准备多少又很难提前预估。这对高校管理来说,肯定是不小的挑战。


此外,孩子生病去哪看,孩子上幼儿园怎么办?这些都是非常现实的问题。在学业和生活比较难切分的校园里,保障学生生育,还意味着高校多了一份养护责任——保障未成年人的成长。这肯定也是不小的开支和“负担”,高校有没有意愿,现在看还难说。


从社会层面说,当然也可以提供一定的资金补贴,让学生家庭可以体面生活。但考虑到公平性博弈和社会统筹的层层规划,这肯定也是个不小的难题,短时间不见得能有一个妥善的方案。


近两年,社会对生育率状况的忧虑,完全能够理解。但是促进生育率是个非常复杂的工程,也一定需要真金白银的投入。列举上述难题,只是希望人们能看到局面的复杂,能充分评估鼓励措施的可行性和有效性,做到政策的有的放矢。


其实,除了“鼓励和保障在校硕士和博士生结婚生育”这条外,周燕芳代表还提了很多其他措施,包括“延长男性带薪育儿假并强制执行”“逐步实现将幼儿园纳入国家义务教育范围”“减轻有孩家庭购房与租房的经济负担”等等。


通过这些覆盖面广泛的建议也能看出,生育意愿的促进只能是个系统性工程,需要社会方方面面的点滴改善,营造一个生育友好的整体环境。我们对此应当有充分的心理准备,在一个长远的时间轴里,持之以恒的努力。




编辑|王磊

排版|甘琼芳

澎湃评论独家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推荐阅读


点击下方名片,关注我们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