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让“依法带娃”成为家长必修课|澎湃社论

社论 澎湃新闻评论 2023-02-28
   

       以家庭为根基,以司法为抓手,全社会积极作为,让孩子走好人生第一步。




“依法带娃”,成为今年“两高”工作报告中的一个热词。


最高法指出,2021年,在守护未成年人健康成长工作上,对一些父母不正确实施家庭教育、怠于履行抚养监护义务等行为进行训诫,发出家庭教育令,对虐待儿童的剥夺监护权;最高检指出,2021年,检察机关针对监护人侵害行为,支持起诉、建议撤销监护人资格758件,同比上升47.8%;针对严重监护失职,发出督促监护令1.9万份。


今年1月1日起,《家庭教育促进法》正式实施,成为“家事”上升到“国事”的标志。“两高”的工作报告再度表明,“依法带娃”不是说说而已。


在3月1日最高法发布的9起未成年人权益保护典型案例中,就有两起与“依法带娃”有关。一例为父母离异后,将8岁的孩子丢给保姆,未履行监护和养育义务。湖南长沙天心区法院发出全国首份《家庭教育令》,要求抚养人与孩子同住、亲自养育。一例为未成年人随母亲转到新地方生活,缺乏监护人管理教育,因寻衅滋事罪被判有期徒刑一年两个月。法官签发《家庭教育令》,责令监护人接受家庭教育指导,效果良好。


多地司法机关在处理未成年人违法犯罪或抚养关系纠纷案件中,也有对监护人发出“责令接受家庭教育指导令”、《家庭教育责任告知书》等。这些司法实践表明,尽管《家庭教育促进法》要求家长承担监护教育责任,以批评教育、劝诫制止等柔性手段为主,但绝不能忽略法律刚性的一面。软硬兼施、刚柔相济,共同推进了“依法带娃”从纸面到现实,从个例中求成效。


家庭教育跟不上,会给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留下阴影。一些父母或囿于观念认识,或限于教育能力,连起码的监护责任都做不到位,家庭教育更是不得法。在网上,很多年轻人吐槽“为什么当家长不需要考试”,就是对优质家庭教育的一种期盼。


尤其值得警惕的是,个别家长缺乏起码的法律意识——比如,最高法报告中就提到,对一些父母不正确实施家庭教育、为孩子订“娃娃亲”等行为进行训诫。这也正是《家庭教育促进法》出台的初衷:让法律为保护未成年人进行兜底性保障,让更多父母学会当父母。


从“家事”到“国事”,伴随一些现实磕绊需要解决。首先是理念之变,家长或其他监护人应当认识到,“依法带娃”不是为了束缚住家长手脚、让其动辄得咎,而是要通过法律规制和政策引导,让家庭教育在自主性、个性化的基础上,让保护未成年人的愿景最大化实现。其次,要有实实在在的措施,今年两会上,全国人大代表杨善竑建议,建一批高质量家长指导服务机构,就得到了很多网友支持。再者,对一些特殊情况应有应急性制度保障,比如教育专家熊丙奇建议,如果监护人实在无法履责,可建立儿童国家监护制度。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第一任教师。以家庭为根基,以司法为抓手,全社会积极作为,让孩子走好人生第一步,获益的将是整个社会。




编辑|甘琼芳

排版|甘琼芳

澎湃评论独家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推荐阅读


点击下方名片,关注我们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