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夜读|在人生舞台上,为人父母是最难拿捏的角色

卢小波 澎湃新闻评论 2022-09-12
   

       今天是孩子们的节日,我们都很爱他们,但这份爱当中,最不需要的就是激情与变脸。



 | 卢小波


今天是儿童节,大家都在谈论对孩子的爱。


爱孩子的方式很多。一种最有时代特色的,叫晒娃狂魔。比如我有个女性朋友,每日在朋友圈晒娃两次,都是那种微信九宫格。儿子9岁生日那天,她仍然是发九宫格,但一格点进去有上百张照片。别问那近千张照片,是怎么塞在九宫格里的。那是互联网时代的母爱,不懂这个技能的,是我妈妈那样的老母亲。


好笑的是,这些80后90后妈妈,反而以自称“老母亲”为时髦。这一代“老母亲”的最大优点,是能够跟孩子交朋友。像我这个朋友,甚至在遇到情感困惑时,还能得到儿子近乎成人式的安慰与开解。


我妈妈也爱我。我的童年,正是物质匮乏的年代。经常在半夜,我睡得迷迷糊糊,会被妈妈叫起来,说,爸爸回来了,快起来,有好吃的。最夸张的是,有时会直接往我嘴里塞个糖,让我甜蜜蜜地入睡。


她老人家是这么爱我,但至少我四十岁之前,我不觉得她有多爱孩子。从懂事起,不记得妈妈给过我一次拥抱。突如其来的呵斥,以及莫名其妙的耳光,却记住了不少。


没错,我有一个情绪起伏很大的母亲,敏感,易怒。高兴时她会动不动笑出眼泪来,生气时孩子的皮肉就得吃苦。在生人跟前,数落我小时候各种劣迹,是她老人家的一大乐趣。在四十岁之后,我才习以为常;在此之前,我总是无地自容。


相反,我爸爸是一个极斯文的人,从不大声说话。特别是我妹妹,还记得自己读小学时,为一个气球哭闹不停,我爸一手抱着弟弟,一手牵着她,不住地说,我们再买再买……碰到我们这样的妈妈,我爸的口头禅就是:“哎呀,要讲道理嘛。”


可是,我没有继承父亲的温和,孩子的性情总是更像母亲多一些。我们兄妹二人,只要一回到父母家,嗓门就变大,音量就拔高,更易烦躁,更易争辩。这种状态,在我老爸听力还正常时就发生了;但在各自的小家里,我们基本是心平气和,温柔说话的。


这可能是60后70后孩子,与父母相处的典型经历。我见到的妈妈们,那时候多数都很愤怒。


有个朋友说,小时候每被妈妈暴打一次,她就在墙上刻一道杠,记录被打了多少次,以后长大要怎么样报仇。当然,她现在很孝顺她妈妈。只是,这个母亲老了依然如此,经常能把近60岁的女儿给骂哭。要知道,那个女儿可是见过大风浪的企业家,但就是挡不住妈妈的痛骂。


母爱是本能,改用温和的方式来表达爱意,很难吗?对很多妈妈来说,有点难。


孩童的渴望是无限的,母亲的担忧也是无限的。每个孩子都有诗意的灵魂,但每个母亲都有世俗的负累。每个孩子都忠实于内心,而多数母亲却不得不顺从于生活。从这个角度说,两代人之间爱与被爱,天然地有矛盾与张力。


母爱很强大,包括它对爱本身的摧毁。我听过很多朋友说,他们之所以努力读书,就是为了离开那个狂暴专制的母亲,证明自己不是母亲嘴里的废物。


当然,就像河流有自净能力,也有很多孩子长大之后,会反思和自愈,给下一代以更恒定更温和的爱。


听女作家陈思呈说过,她小时候,不做作业是常态,经常上着课就莫名走出教室,到二年级还会尿裤子。妈妈气坏了就对她动手。亲友的劝说,会让妈妈更愤怒,打得更厉害。


到她自己有了孩子,也有一样的烦恼。儿子读二年级时,老师给她儿子布置的任务居然是,认出班上10个女生,并说出她们的名字。作业也多数不合格,老师给出的评语是,无法批改。在这一新的轮回里,这个年轻妈妈就不那么紧张,她知道孩子的潜力,知道孩子终会进步。由此,她还理解了自己母亲,当年为什么那么暴躁。


有一种理论说,人生所有心理的问题,都可以追溯到童年。像我这种人,每当获得一点快乐时,内心就惴惴不安,以为下一刻会有发生坏事发生,会有什么打击来临。我知道,这也算童年阴影的一种。我很小心,尽量不把负面情绪传染给孩子,虽然女儿还是埋怨我,总是把压力传导给她。无论如何,进步还是有的,我比老妈强一点,女儿又比我更淡定许多。


情绪稳定这种文化基因,也是要一代一代改良进化的。


在人生舞台上,为人父母是最难拿捏的角色。今天是孩子们的节日,我们都很爱他们,但这份爱当中,最不需要的就是激情与变脸。




编辑|李勤余

排版|甘琼芳

澎湃评论独家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推荐阅读


点击下方名片,关注我们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