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禁止非法买卖黑土,保护好“耕地中的大熊猫”

宋金波 澎湃新闻评论 2022-09-12
   

       黑土不是干枯的土壤标本,每一块黑土都代表着一处曾经鲜活的小生境,代表这块水土以千万年计的自然历史。


2021年3月29日,在黑龙江省五常市沙河子镇福太村,工作人员在回填被盗挖的黑土。本文图片均来自新华社 资料图


 | 宋金波


2006年初刚到上海,老家有远房亲戚联系我,问有没有门路收购东北的黑土、山土,说有很多人靠倒卖黑土、山土发了财。这是我第一次知道,原来“土”也可以买卖。


习惯了肥沃黑土的东北人,往往要亲身接触另一种土壤环境才意识到黑土的可贵。然而由于过度开发开垦,以及非法盗挖、滥挖等原因,在2000年以后,东北黑土地的退化逐渐成为了学术界的共识。


如今,黑土地资源遭受破坏、黑土被随意买卖的乱象有望被终结。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五次会议拟于6月21日至24日在北京举行,这次会议将安排继续审议黑土地保护法草案。据全国人大法工委发言人杨合庆介绍,草案三次审议稿拟“完善禁止非法买卖黑土的规定”。


黑土地作为一种珍贵的土地资源,广泛分布在我国东北地区,素有“耕地中的大熊猫”之称,保护好黑土地是保障粮食安全和维护生态环境的重要举措。


3月28日,在黑龙江省五常市沙河子镇福太村被盗挖的黑土在田间堆积。


黑土地是处于生产利用状态中的生产资料,对它的保护与修复,可以类比为某些古建筑的保护、修复与利用,既要保护好,还要合理修复,同时维持某种日常态的“烟火气”,因此必然是一个系统工程。


同时,东北黑土地长期以来形成了极为复杂的利用现状,要在短时间内厘清各种矛盾,找到问题根源,特别是在合法、科学、不影响农业生产的前提下,实现责权利合理分配,可持续地实现黑土地的保护、修复,需要付出巨大努力。


杨合庆透露,未来在制定黑土地保护法确定保护范围时,不能仅以黑土地的现状为标准,要综合考虑黑土地的开发历史、保护要求等因素,要最有利于黑土地的保护和修复,特别是最有利于全面保护、综合治理和系统修复。可以看到,此次黑土地保护法草案经过多次审议、修改,既体现出了极大的重视与决心,也力图慎重稳妥,提升操作可行性。


需要指出,当我们说“保护黑土地”时,主要是强调其作为一种农业土壤的属性,突出的是“土地”二字。不过,黑土地不是一种静态、割裂的资源,黑土地只是在有了人类耕种、利用后才被命名为“黑土地”,才具有了社会、经济以及历史文化内涵,然而在有人类到达之前,这里的黑土已经积淀、存在了无数年。


3月28日,黑龙江省五常市沙河子镇福太村村民向记者展示被盗挖的黑土。


黑土不是干枯的土壤标本,每一块黑土都代表着一处曾经鲜活的小生境,代表这块水土以千万年计的自然历史,它是呼吸着的,是有着浓郁沼泽或林下气息的。黑土是大自然馈赠的礼物。东北黑土的几个亚类,如黑土、草甸黑土、表潜黑土和白浆黑土,其实是人类的定义,在自然界,它们是连续分布的不同生态环境的产物,并没有绝对的分野。


近年来东北黑土地面临退化、流失,直接影响国民“饭碗”,国家粮食安全,保护与修复迫在眉睫。正因此,对偷采盗挖、非法买卖等各类破坏黑土资源的行为,必须加大法律打击力度。


与此同时也要看到,作为农业用地的黑土地,与在自然生态系统中的黑色土壤,血脉相连,不可割裂。大自然是黑土地最大的输出者、修复者和保护者。人类可持续的生产、生活,不能脱离良好的自然生态;有良好的自然生态,才可能实现可持续发展。“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揭示的正是这一内在逻辑。


黑土地保护法若经审议通过,必将为东北黑土地的保护、修复,保障粮食安全,起到巨大推动作用。可以预期,对黑土地的保护,也不会囿于“土地”本身。通过更合理的自然保护地布局,重塑大自然对黑土地的输出、滋养功能,形成人类与自然协调发展的良性循环,“耕地中的大熊猫”也会得到更好保护。




编辑|甘琼芳

排版|甘琼芳

澎湃评论独家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推荐阅读


点击下方名片,关注我们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