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应对极端天气也是一场能力大考|澎湃社论

社论 澎湃新闻评论 2023-02-28
   

       只有紧密配合、无缝衔接,才能协同筑牢防灾减灾的防线。




最近一波灾害性天气的来袭引发公众关注。19日,水利部和中国气象局联合发布今年首个红色山洪灾害气象预警;自然资源部与中国气象局联合发布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警;20日,中央气象台继续发布高温橙色预警、暴雨黄色预警、大雾黄色预警、强对流天气蓝色预警。


据专家介绍,本轮南方强降水呈现持续时间长、影响范围广、部分地区小时雨强大的特点,全国75条河流发生超警以上洪水,珠江防总已启动Ⅱ级应急响应;另一方面,19日至21日,华北西部和中南部、黄准等地仍维持高温天气,局部地区可达40℃左右。难怪有网友说,广州下成了“广洲”,河南热成了“可南”。



习近平总书记近日在四川考察时强调,各有关地区和部门要立足于防大汛、抗大险、救大灾,提前做好各种应急准备,全面提高灾害防御能力,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当下,如何应对这轮来势汹汹的极端灾害性天气,是摆在不少地方面前的一场能力大考。


应急管理部与中国气象局日前联合印发《关于强化气象预警和应急响应联动工作的意见》。《意见》明确,要强化气象预警与应急响应信息横向互通;要强化气象红色预警县域防范应对指导;要强化气象预警与应急响应联动机制;要强化直达基层责任人的气象红色预警“叫应”机制。一连串的“强化”,指向的都是提高防范工作的前瞻性、科学性。


防灾减灾工作涉及气象、水利、应急管理等多个部门,极端天气考验相关部门的预警、应急处置能力,也是对部门之间协调、联动水平的检验。只有紧密配合、无缝衔接,才能协同筑牢防灾减灾的防线。


比如,实现暴雨、台风等气象预报预警信息的实时共享,才能为地方各级应急管理部门采取下一步措施提供科学依据;又比如,收到气象预警信息后,需要组织灾害风险综合会商研判,及时报请本级防汛抗旱指挥机构依据预案启动应急响应;再比如,第一时间向社会广泛发布气象预警和应急响应信息,方能让广大群众及时知晓、主动参与防范应对。


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办公室在紧急通知中表示,近期,广东、云南、贵州等地多名基层干部和救援人员在组织群众转移避险过程中意外伤亡,令人十分痛心,教训十分深刻。这也提醒各级各部门,在灾害多发期,既要积极组织遇险群众转移,做好抢险救灾工作,也要确保基层干部和救援人员的生命安全。


这就对灾情处置工作的科学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加强监测预警、完善救援预案、落实防护措施、强化培训演练,坚持“提前转移是大多数、紧急救援是极少数”的原则,才能确保人民群众生命安全,确保抢险救援行动安全。


总之,应对气象灾害最有效的办法永远是“未雨绸缪+科学应对”。全球范围内,气候系统的不稳定性都在升高,也导致如今所谓“几十年一遇”“百年一遇”的极端天气屡屡出现。我们应该对这一情况有充分的评估和准备,也更应该形成科学思维和落实常态化措施。




编辑|李勤余

排版|甘琼芳

澎湃评论独家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推荐阅读


点击下方名片,关注我们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