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夜读|二手消费,让买卖变得有故事

江城 澎湃新闻评论 2022-09-12
   

       你总能看到一种缘分在其中来回穿梭,时不时会让冰冷的买卖变得充满意外或惊喜。



 | 江城


我已经很久没买纸质书了。原因很简单,倒不是不看,而是二手太难卖了。


书其实是小众商品,每个人的口味也不一样,好书舍不得卖,烂书又没人要,扔了吧又觉得有辱斯文。但在二手平台一挂,经常一两个月都没人问一句。我房子也很小,最后家里越堆越多,看着实在闹心。


关键是书不仅占地方,而且卖不掉还让人很有挫败感。虽然只是二手,多少让人有点“生意受挫”的感觉,会显得自己品味不行。为了避免这种心理落差,我干脆就不买书了。


现在用二手平台的年轻人应该很多。有媒体报道,有的年轻人沉迷二手,快把家底掏空了。我想,我的心态可能不会是个例,二手不光是资源优化配置,而是以非常低的成本,让每个人都做起了小生意,淘到便宜的、卖掉不用的,都能填补生活里的成就感。


就像前两周,我翻出一个好几年前出差开会时领的一个胸章。我就抱着试一试的态度放到了二手平台上,没想到还真的有人买,还不砍价。那一刻我突然有一种要起飞的兴奋,我处理掉了一件东西,还是以不错的价格。好像不仅我会卖,眼光还独到,有一种浅薄的喜滋滋。


当然,现在年轻人爱用二手肯定有很多客观原因,比如房子太小、冲动消费太多、学会理财紧缩等等。但不得不说,蔚然成风的二手买卖,却建构了某种行为学和社会学上的意义,变成一个值得琢磨的消费景观。


就好像鲍德里亚那句很有名的观点:“物不仅是一种实用的东西,更为根本的是物具有一种符号的社会价值。”二手货,可能也具有了某种符号价值,是消费群体寻找同类的一种方式。


我有个土豪朋友把他的劳力士在二手平台卖了,买家特地坐高铁从外地来拿货,朋友还请买家在当地吃了顿饭。我问他,“这不麻烦吗?”他说:“玩表人士的认同感,你不懂。”


有钱人的世界我确实不懂。不过或许他们之间确实有某种惺惺相惜之感,对某个产品发自真心的认可。


其实二手消费一直都有,快毕业的时候卖用过的参考书、多余的电风扇,跳蚤市场上买过东西,不少人都有这种体验。但线上互联网APP,以一种前所未有的广度,搭建了几乎零门槛人人都可以参与的二手平台。


这不仅是扩展了一种全新的消费类型,也可能重新了分配了社会角色,建立了一种新的社会连接。我们既是消费者也是销售者,我们既要找到买家卖家,也要找到兴趣共同体。这让消费场景变得多元而有趣,这可能也是人们沉迷的原因。


比如,我自忖一直是个礼貌询价、态度良好的买家/卖家,但我有个朋友不是这样。她卖自己的东西,几乎都要加一句“砍价请自行离开”(有的时候用词比这还恶劣)。我总觉得这不够礼貌,她却满不在乎,我这个东西,懂的都懂,还好意思砍价?


好吧,我承认她说得有道理。这大概就是二手消费独有的特征,这不是标准化的销售服务,而是个性化的乃至需要双方默契的消费模式,时时刻刻都会给你一些赚了、找到了、淘到了那种轻松而精准的刺激。


还有一点不得不提的是,二手消费有时购买的不仅是商品,还可能是别人的一段生活与追忆。我曾经给我家狗在二手平台上买玩具,不自觉地就和买家多聊了几句。我问他:“这个玩具,柴犬耐咬吗?”他说:“没问题的,我家金毛都咬不坏。”我又问:“你家成年了吗?”他说:“已经去世了。”


那一刻,就好像突然心里被击中了,我拿着手机沉默了良久。这是个悲伤故事,他的狗离开了他,他正在处理还没拆封的玩具。那种情感上的刺痛,养狗人都会明白。


我还没回复,他又说了一句:“我一起都便宜卖你吧,我看着也难受。”


后来,我就几乎把他摆出来的都买了。这些东西到的时候,我望着花花绿绿一地的玩具,我想这不是商品,就是一段主人与宠物之间的情感与回忆,它有着标准化商品永远无法蕴含的“温度”。


二手消费的魅力或许就在这里。它让买卖变得有故事,你总能看到一种缘分在其中来回穿梭,时不时会让冰冷的买卖变得充满意外或惊喜。


说实话,今天我们缺的不是绝对数量上的商品,而是消费背后的意义与满足。




编辑|王磊

排版|甘琼芳

澎湃评论独家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推荐阅读


点击下方名片,关注我们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