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夜读丨总念叨“随手关灯”的父亲

何杰 澎湃新闻评论 2023-02-28
   

       多年后我终于明白,父亲的“抠门”不是因为他自己,而是因为他时时能感受到肩头的重担。



 |  何杰


周末上午,我正在卫生间洗衣服,搓衣板上泡沫翻飞。爱人走进来反问,“怎么没开灯,这么暗能看清吗?”我反问,“大白天的,开灯多浪费电。”爱人回呛,“都是LED灯泡,就算点亮一年能费几度电。我看你是人到中年,却提前患上了随手关灯的老年病。”


是啊,这句“多浪费电”曾是父亲最爱的口头禅。一转眼,他离开我们已经四年。父亲的一生,多数时间沉浸在焦虑迷茫。上世纪90年代的下岗潮,让身在东北的他,丢掉了国企的“铁饭碗”。


曾拥有中专学历、自视好读书的父亲,始终拉不下面子,不愿意接受回厂看收发室的职位。就这样,一拖再拖、年复一年,他成了被时代剩下的人,一无所终地困顿于家庭的琐碎。


夫妻同在一个屋檐下,融洽生活的前提是平等相待。彼时,全家收入的担子都在母亲身上。时间久了,话语权的天平不免发生了倾斜。无法实现开源的父亲,将目光盯向了节流。他应对金钱焦虑的办法,是奉行“省钱就等于赚钱”的理念。


于是乎,久居在家的他变成家里的“灯官”,每每看到“人走灯开”,立刻熄灯省电。数着捉襟见肘的退休金,几毛钱的涨跌,足以引发父亲对菜价的敏感,他也极不愿外出就餐,总觉得性价比低,让孩子们花了冤枉钱。


父亲在世时,很喜欢作家黄灯的一段话,“并非所有人都渴望过上刺激而又风雨飘摇的生活,并非所有人都渴望建功立业。更多时候,他们内心只有一个小小的心愿:希望有一个小小的角落能够容下他们过上一种安定的生活。”


对省钱的执念、对安定的指望,是“随手关灯”的父亲最大的期盼。这一点,前几年的我,并不理解。当初,我也是冲动型消费的一员。犹记得,电影《最爱女人购物狂》中有一段台词,“在高压都市,人人有压力,人人都有病”。购物只是用消费宣泄情绪的手段而已。收快递的快乐,一度被视为疗愈情绪的自我调节。


年少轻狂的我,曾对父亲的节省不以为然,更不理解他的小气。人到中年,与荷尔蒙一起衰退的购物欲,让我与原生家庭的消费观握手言和。


当然,有心攒钱,“随手关灯”只是入门级的段位。在豆瓣小组“抠门女性联合会”“丧心病狂攒钱小组”中,几十万成员每天分享省钱的窍门——有人坚持非刚需不购买、拒接无用社交;有人练就掌勺绝技,很少出门就餐;有人从网购“买买买”到薅羊毛、攒积分兑优惠券;有人从奶茶自由变成自制奶茶的巧手……


我也向年轻人“偷师”,掌握了不少省钱窍门。比如,管什么张小泉、王麻子,一把好用的菜刀足矣,没必要追逐大牌刀具;又如,厨房小家电除了占用空间、“刺破”钱包,对提升厨艺毫无帮助,一锅一勺也能搞定全家伙食。


多年后我终于明白,父亲的“抠门”不是因为他自己,而是因为他时时能感受到肩头的重担。这份心情,或许只有当我们也扛起整个家庭时才能真正体会到。


好在,孩子比我懂得早。前几天,我带10后的儿子逛超市,他绕过饮料冷柜,头也不回地说,“妈,咱还是回家喝凉白开吧。”谁说“后浪”不会过日子呢。




编辑|李勤余

排版|甘琼芳

澎湃评论独家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推荐阅读


点击下方名片,关注我们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