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夜读|也别忘了在烈日下劳作的农民

阳柳 澎湃新闻评论 2023-02-28
   

       从今天起,关心粮食和蔬菜,也关心每一位种粮种菜的农民。



 |  阳柳


昨天早上,我看到老家和上海一样,接近40度的天,于是发了一条语音,叮嘱父母白天不要出门,不要干农活。


晚上视频时,我妈有点不好意思地说:“早上你爸出去把芝麻收割了,上午我们一起去割了黄豆,半个小时不到,你爸热得有点不舒服,就回来了。”我赶紧问有没有事,我爸在一旁传来声音,“没事没事,不要担心。”


我只好“数落”了他们一顿,他们连连保证不出去了。但经验告诉我,这可能又只是应付我,第二天他们依然会出门干活。


十年前,我家盖了现在的房子,开了间小超市,从此基本告别了面朝黄土背朝天的日子。闲不住的父母,在屋前屋后种点菜,日常吃,再种点杂粮,等着我们回家拿。尽管我们一再说城市的超市里啥都能买到,不需要种,但和很多农村老人一样,他们坚持认为,自己种的比买的好。


因为下个月就要离开老家,到城市和弟弟一家生活,父母忙着收割的心情更急切了。他们满怀欣喜地计划着,将新鲜“出土”的芝麻和黄豆,带给和快递给在城市生活的孩子们。


父母的故事,也让成天吹着空调,还经常热到叫苦不迭的我,突然意识到:还有很多像我爸妈一样的农村人,因为高温和收获季的重叠,不得不顶着烈日,冒着酷暑,辛苦劳作。


呼唤给城市里的户外劳动者放高温假,发高温补贴,做好防暑降温措施,当然是应该的,但也不能忘了在网络时代相对沉默失语的农民群体。我们关心粮食收成、肉菜价格,也要看到,创造它们、收获它们的,是一个个和我们一样的活生生的人,他们的冷暖需求,也要有回应。


农民,可能比任何一个行业的人更“靠天吃饭”,要承受更多的风吹日晒雨淋。这其中的苦与累,别说城市孩子读到“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时,很难有多深的共鸣,就是身处其中的农村人,在日复一日的劳作中,也早已习以为常。


很多人是在从农村到城市生活,有了对比后,才感叹“种地不容易,农民不好当”。我读白居易的《观刈麦》,看到“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总能分分钟想起暑假被“双抢”支配的恐惧;也因此,我对随后的一句“力尽不知热”,不以为然。谁说农人“不知热”呢,就算是“惜夏长”,他们也不过是凭着一股韧性在熬着。


经过几十年城镇化的浪奔浪流,一批批农村人到城市务工、上学、定居,现在在我的老家,种地早不是维持生计的主要途径,辛苦也不再是日常。多数是像我家这样,留守父母们凭着兴趣和需要,种点杂粮和经济作物,留给进城子女和补贴家用。


但在广袤的农村,仍有相当多的人依赖土地而生。在全社会生活水平逐步提高、更注重人的价值的今天,农村人的生活处境和获得感,还有进一步改善的空间。


我关注的一个UP主,几年前从城市辞去工作,去农村种植猕猴桃。她克服了种植技术不行、不适应农村生活等诸多困难,今年眼看就要大丰收,却遇到了干旱,视频中不无焦虑神色。我老家同样遭遇了近几年罕见的干旱。但这两件事最终都有了不错的结局:那位UP主的果园得到了当地农业水利部门组织的灌溉,减产可控,猕猴桃已如期上市。我老家即将进行一次人工降雨,来缓解旱情。


这是现代农业的力量。如果说,科技和“农民节”、农村医保和养老保险等一道,构筑起了滋养农民的根基和主干,那么,在基础牢固后,就要从细节上入手,让更多人文、温情的枝叶为农村人撑起一片荫凉。现实已经给了我们信心和期待:从今天起,关心粮食和蔬菜,也关心每一位种粮种菜的农民。





编辑|甘琼芳

排版|甘琼芳

澎湃评论独家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推荐阅读


点击下方名片,关注我们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