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夜读丨劳动课有多快乐?

苏月遮 澎湃新闻评论 2023-02-28
   

       “劳动使我快乐”,严格来说,还真不是段子,尤其体力劳动,会释放让人快乐的多巴胺。



 |  苏月遮


劳动课回来了!


根据教育部印发的《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年版)》,从今年秋季学期起,劳动课正式成为中小学的一门独立课程,写入了很多学校的课表。


很多学校“开学第一课”就安排上各种劳动课程,杭州市还要求各学校每学年必须安排一次“劳动周”。孩子们专注地系葱结、剥毛豆,缝纽扣、翻地种菜,满头大汗,样子实在敦实可爱。


大多数家长们对劳动课的回归表达赞同,因为“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孩子与现代教育的培养目标不一致。上了大学脏衣服还寄回家洗,出国留学连个可乐鸡翅都做不出来,这类生活“不能自理”“宝宝们” ,可没啥值得骄傲的。


据我所知,周遭同事家孩子所在的学校,大多专门开辟了学农基地,有条件的“豪气”地在郊外包了一块地;没条件的也要创造条件,“螺蛳壳里做道场”,校园的楼顶、绿地、花园里生生辟出一块地,现代化集约农业嘛。有家长调侃:是不是“有块地”,已经成了现在衡量学校办学水平的一项指标了。


各地马上风风火火安排上劳动课,形式丰富,内容多样,说不羡慕现在的孩子是假的。也有家长不无担心:可别是摆拍哦,净瞎折腾老师。


想到我们80后的劳动课,那时是真劳动,真辛苦,画风也是真快乐。彼时的农村小学,劳动课就是拖地、擦玻璃、洗厕所,我还从家中拿过扁担给学校抬砖。哦,还有去操场上拔草!彼时学校没有塑胶操场,都是泥巴地,一个夏天之后开学,操场上马唐草、狗尾草,还有一枝黄花,长得正盛,足有半人多高,让人知道了什么是“风吹草低见牛羊”。开学之前,我们的必修课就是给操场拔草,一身臭汗,一身泥巴,拔出来的草堆成了一座小山,然后看着平展展的操场,说不出来的成就感。


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三年级,到了春茶采摘季节,年轻的班主任老师带着全班同学跋涉十来公里,去给茶场当“小劳工”,采了一上午的茶叶。中午还自带盒饭,倒水时老师不小心将开水浇在了我手上。一块疤,留到现在。


照现在家长看来,这种充满风险的劳动课简直不可思议,违规甚至违法。但我必须说,那是我上过最开心的一节劳动课。茶叶嫩尖扫在手心那种痒痒感觉,春天的风吹在脸上晕乎乎的,同学们一路上欢声笑语,男老师背个吉他跑在前面,白衬衫被风吹得鼓鼓的。满山的翠绿,劳动最本真的快乐,大自然生机勃勃的味道,像一幅4D画一样,长久留印在了脑子里。


上了高年级,劳动课渐渐跟劳动没关系了。有段时间改名叫自然课,每个学期初会发一包手工材料,做一些简单的模型之类,总之就是不用走出教室也能上了。再往后,劳动课只剩下在被语数外“征用”的记忆。


不管70后、80后,甚至60后,提起那个时代的劳动课,估计都没有装装样子的,都得真出力气去干。累是累的,但几十年后回想起来,多半还是自豪的。我们身处的时代,已经不再需要一个“小劳工”去参与改造自然,相反,会造出一个“盆景”来学习劳动技能,这种“虚拟现实”的劳动课有它的进步,也有它的局限性。


劳动一方面将人与动物区分开,另一方面将人与自然、与其他人联结起来。学校精心设计的家政、烹饪、学农课程,非常精致,肯定不会有什么风险,对孩子能力培养也更精准。但相比以往粗放的劳动课,功利的味道还是重了一些。


现在“打工人”之间经常互发“劳动使我快乐”表情包,严格来说,还真不是段子,尤其体力劳动,会释放让人快乐的多巴胺。这种快乐,孩子值得拥有。




编辑|沈彬

排版|甘琼芳

澎湃评论独家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推荐阅读


点击下方名片,关注我们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