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夜读丨从家里来,回家里去

牛东平 澎湃新闻评论 2024-02-05
   

       从家里来,回家里去,这大概就是中国人千百年来都要经历的人生旅程。



 |  牛东平


入秋后的一天,我坐上回老家的列车,去参加弟弟的婚礼。自上大学起,我便开始游居在外,一晃十多年,和故乡之间的脐带几乎已被剪断,跟家人也联系不多。


有位哲人说,离开家乡,就算离开了生活。因为人在家乡,才不会有时空的间隔和暌离,也没有逆旅过客之感。生于斯长于斯,浑然处其间,与家乡合而为一,才是本真的生活。而我游荡在外久矣,与一切都变得疏离。


弟弟毕业后留在父母身边,工作、恋爱、结婚。我比他大六岁,可至今还孑然一身。看着车窗外连绵不尽的远山,我萌生出一个念头,我这个久不归家的人,要在婚礼上作一个关于家的致辞,当着众多亲朋好友,不仅要为弟弟送上祝福,还要谈谈关于家的三个时刻。


回家之路总是充满未知。我记得,马尔克斯的晚年回忆录,就以一次回家经历作为开始。那年他23岁,在不情不愿中,踏上了陪母亲回乡变卖老宅的旅程。


他说那次旅行,让他认识到童年遭遇的一切都具有文学价值,只是他如今才略懂欣赏,一切都演化为了文学,那些房屋、人和回忆。到家那天的上午,他才真正体验到灵感喷发的紧要关头,那感觉摧枯拉朽,从此他便立志成为一名作家,矢志不渝。75岁的马尔克斯断言,那次回家是他一生中最重要的决定。


法国社会学家迪迪埃·埃里蓬,在得知父亲去世后,也终于踏上了回家的路,并决定写一本与故乡和解的书,他不暇思索,便将书定名为《回归故里》。他说在少年时代,故乡代表了家庭和社会身份的束缚,给他伤痕累累,他对此愤恨不平,所以一直逃离,去寻求另一种生活。


迪迪埃·埃里蓬在书里剖析了他与故乡的种种,以及由此造就的人生轨迹。结尾处,他写到自己双眼噙满泪水,遗憾没能再见父亲最后一面,遗憾一直以来没有试图去理解父亲和家乡,遗憾自己就这么被世界击败。而通过这次还乡与书写,他终于回归了故里。


婚礼那天,我作为我家的代表,上台讲了那三个时刻。第一刻发生在我6岁那年,我至今记忆犹新。那天家里突然变得异常紧张,所有人都面色凝重,脚步匆忙,我在窗外看着屋内黑漆漆一团,几个人围在一起,不知做些什么,过了很久,我就突然听到一阵婴儿的哭声,从此我便有了一个弟弟,这是一个人来到家里的时刻。


第二个时刻,是他第一次出门打酱油,那是他人生中第一次独自走出家门,试探性地迈进陌生的世界,我们像侦探一样尾随其后,偷偷看着他畏缩忐忑的背影。从那时起,他就要开始一步步走出这个家。


此去经年,结婚礼成的瞬间是第三个时刻。十几年的出走后,他终于又返回了家里,而这个家,嵌套在他当年出生其中的家里。那天的中式婚礼喜庆高雅,在亲迎、拜天地高堂、礼成等肃穆的仪式中,在亲朋好友的祝福下,穿戴凤冠霞帔和状元服的两个年轻人结为了夫妻。


以上三个时刻,都是关于家的良辰。


从家里来,回家里去,这大概就是中国人千百年来都要经历的人生旅程,虽然回家的方式各有不同。婚礼喜宴上,我见到了许多久未谋面的父老乡亲,岁月在他们脸上刻下了深重印痕,有的人已经十分苍老,他们曾看着我长大,也看着我离开。


其实在致辞的结尾,我本该向他们汇报,我这个熟悉的陌生人,也正在回家的路上。




编辑|王磊

排版|甘琼芳

澎湃评论独家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推荐阅读


点击下方名片,关注我们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夜读丨从家里来,回家里去

牛东平 澎湃新闻评论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