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夜读丨父母对子女的年龄自信,正在瓦解

沈振亚 澎湃新闻评论 2024-02-05
   

       可能,等我的孩子成年了之后,他们就不必面对直拗的父母了。



 |  沈振亚


不管你几岁,还是几十岁,甚至七老八十,在父母眼里,你永远都是个孩子。


这句话是不是很眼熟?是的,在朋友圈里,你到处可以看到类似的句子。说这句话的人,大概是想表达这么一个意思:父母之爱,永远是无条件的,不会随着时间而改变。


但这么一来,可能也会带来一些困惑。比如,既然在父母眼里我永远只是个孩子,那么在人格上,我也可能大半辈子将处于“儿童化”的状态。“儿童化”就是一种不成熟状态,与人的年龄无涉。


我的朋友老费,见多识广,交游广阔,为人风趣,自带幽默。他的故事既多,持论亦正,因此聚会的时候,朋友们大多喜欢听他闲谈。听老费讲故事,普遍被认为是一种享受。但就是这么一个人,在其母面前,不少观点也往往会被认为不值一提。


比如,老费劝他的母亲不要老是看电视购物上的保健品推销节目,更不用买来吃,好一点的保健品,可能吃不死人,但是对身体也基本没什么好处。其母基本不听,甚至对他说:“某某大佬的母亲,也是吃这个保健品的。”其母偶尔还会补一刀:“你这么有水平,电视台怎么不请你去讲?”
妈就是妈,儿子年龄再大,在圈子里再是多大的腕儿,在妈的眼睛里还是那个小囡,横向比较一下,还是不如电视广告里的那些“神医”。


我们听了这个故事,不免会心一笑。因为不少人的父母,确实就是这个状态:针对某个议题,子女科普得再苦口婆心,还不如报纸、电视等传统媒体甚至自媒体上的一个广告来得真切,来得权威。


其实不仅是老费,包括我自己,还有其他许多人,都有这种切身的感受。在父母面前,对于“WIFI影响孕妇”“棉毛衫是天下顶顶保暖的”之类命题,你所有的知识,包括专业知识,往往会失去作用,变成一堆毫无意义的话语,要么得不到任何回应,要么就是被视作耳旁风。


以看病为例。一些上了年纪的父母对“挂水”有执念,但凡到医院看病,如果没有挂水,等同于没有看。如果你的孩子体温超过39℃,哪怕生龙活虎,但如果不到医院看病不去医院挂水,老一辈的人甚至可能会跟你翻脸。这个时候,你试图将“挂水”的原理说清楚是没有用的,挂水对一些人而言就是信仰,不容讨论。


历史学家孙隆基在《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中》一书中说,不少中国人对下一代的教养,会将以满足口欲为主的“身体化”阶段无限延续下去,永远将其当作只是处在一个阶段的人。这样一来,就非常好理解了:在父母眼里永远是“小宝宝”的你,怎么可能反过来“教育”父母,甚至让父母“听从”你的建议?


当然,这样的父母对子女的年龄自信,正在瓦解,因为“后喻”时代来了,面对新技术、新技能以及新的商业规则,父母的年龄优势就不存在了,可能和孩子站在了同一条起跑线上,甚至学习能力还不如孩子。当你在双十一面对“全站满减”“订金膨胀”的数学题无所措手,当你需要读小学的孩子帮你连上WIFI、完成投屏,当你发现你家孩子能用手机当电视遥控器用,当你家孩子把班上的“撒狗粮”为你逐个品评一遍,你就不敢说出“我吃过的盐比你吃过的米还多”的话了。


可能,等我的孩子成年了之后,他们就不必面对直拗的父母了。




编辑|沈彬

排版|甘琼芳

澎湃评论独家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推荐阅读


点击下方名片,关注我们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夜读丨父母对子女的年龄自信,正在瓦解

沈振亚 澎湃新闻评论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