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韧性城市建设:讲面子也要讲里子|澎湃社论

社论 澎湃新闻评论 2023-08-09
   

       城市的人口规模、GDP、产业结构、宜居宜业等都很重要,城市韧性也一样重要。


视觉中国  资料图



受台风“杜苏芮”影响,强降雨天气导致北京、河北等地区出现洪涝灾害,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灾害当前,如何防灾减灾,提升城市抵御灾害的能力?


党的二十大报告特别提到,加快转变超大特大城市发展方式,实施城市更新行动,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打造宜居、韧性、智慧城市。


“韧性城市”这个新概念,被写进了“十四五”规划,也走进了二十大报告。它是指城市能够凭自身的能力抵御灾害,减轻灾害损失,并合理地调配资源以从灾害中快速恢复过来。通俗来说,就是在灾害面前,让城市更有韧性,有更强的抗风险能力。


人类的发展史,就是一部和自然灾害斗争的历史,城市的形成,就是为了提供一个抵御风险的庇护空间。如今城镇化加速,人口高度集中,韧性城市概念的出现,正是为了应对城市化伴随的种种风险。


一方面,暴雨、洪涝、地震、台风等灾害难以消灭,极端气候加剧,城市面临灾害风险上升;另一方面,城市化推动人口集中,城区人口密度高,一旦防灾减灾工作不到位,灾害来临时危害放大,可能会造成巨大的损失。


所以城市发展扩张,应该实现抗风险能力的同步提升。城市的人口规模、GDP、产业结构、宜居宜业等都很重要,城市韧性也一样重要。


过去的城市扩张,可能是摊大饼式的,缺少长期规划。比如,地下管网规划配套能力滞后,一遇到暴雨,就出现严重的内涝。地下管网、排水系统等基础设施,是一项“里子”工程。下水道打造得通畅,市民可能也看不见,不能成为一项显性政绩,但它是民生工程,关系到城市韧性和安全,绝不能对“百年一遇”“千年难有”心存侥幸。


特别是超大特大城市,在像海绵一样吸纳人口流入的同时,更要重视基础设施投入,让下水道更畅通一点,建筑抗震能力能提升一点,消防设施健全一点,提升总体承载能力,应对各方面的突发灾害风险。


要指出的是,韧性城市不仅要从硬件着手,更要从城市治理的软件着手。面对突发自然灾害,硬件的防御体系是一方面,监测预警、应急响应、抢险救援、应急保障等内容,同样直接关乎防灾减灾成效。一座城市不仅要有光鲜亮丽的街道、漂亮的广场,更应该有成熟的应急预案、联动机制,能有效应对风险,临危不乱。


未来,同自然灾害抗争,仍然将是城市发展的一个重要主题。面对极端气候日趋增多的严峻挑战,城市韧性的提升建设绝不能松懈。城市要讲面子,更要讲“里子”,而且“里子”更重要。




编辑|沈彬

排版|甘琼芳

澎湃评论独家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推荐阅读


点击下方名片,关注我们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