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博转硕,意味着学业上的“失败”吗

章润 澎湃新闻评论 2023-11-22
   

       对于“博转硕”政策,还是应当澄清一些误区:这绝非意味着现在博士“太多”,需要一些博士退出。



文  |  章润


近日,已有多所高校陆续出台了博士生分流制度的相关文件,其中“博士转硕士”备受关注。所谓“博士转硕士”,即直博生因为种种原因,选择转入硕士教育,最后拿硕士文凭。


报道采访了好几位“博转硕”的学生,原因主要集中在实验室坐不住、课题做不出来,甚至可能无法毕业。说白了,他们转硕士的原因是因为个人的禀赋与心性不太适合博士研究,所以选择了“退出”。


在此之前,同学遇到这种问题大多只能是延期毕业或退学,这可能会造成教育资源的浪费。而且,退学对于苦读多年的学生来说,也未免过于残酷。如此看来,“博转硕”至少给了博士生能进能退的通道。


“博转硕”的出台,源自2020年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联合印发的《关于加快新时代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提出要“加大分流力度,对不适合继续攻读学位的研究生及早分流”“畅通分流选择渠道,分流退出的博士研究生,符合硕士学位授予标准的可授予硕士学位”。


随后有不少学校开始探索博士分流的机制。据媒体梳理,目前北京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大连理工大学、复旦大学、吉林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等高校陆续出台了博士生分流制度的相关文件。可以预计,未来这很有可能得到更大范围的推广。


作为一种新的尝试,政策未来的走向值得观察。一方面,学生有了二次选择的机会,但另一方面,也有人担心,会不会有同学“钻空子”?


“博转硕”主要是给直博生准备的。因为直博的学制长、学术压力大,让很多学生望而却步,所以在一些高校,直博名额并不紧张,甚至比考研更加容易。这么一来,会不会有同学把“博转硕”视为一种“曲线救国”的机会,拿到录取名额后根本不考虑读博,就想着转成硕士。


这就要求各高校在制定具体举措时,堵上各种漏洞,尽可能保证公平。“博转硕”可能不能“想转就转”,也需要设置一些其他的门槛,比如额外的学术考核标准,让“博转硕”不至于变成一种投机取巧。


另外,由于“博转硕”是新政策,社会的了解未必充分,不同的解读也可能衍生出不同的内涵。比如用人单位可能把“博转硕”视为“成绩太差”、“读不下去”,甚至是留级、肄业的变种,这反倒可能影响“博转硕”学生的评价,也曲解了政策的本意。


所以,未来“博转硕”政策的推行,其实也需要各高校和相关部门加强宣传。要让社会相信,这种选择只是一位同学对求学生涯的重新规划,而不是“失败”。也只有这样,大家才有可能更放心地选择“博转硕”,让政策起到应有的效果。


教育部公布的数据显示,近10年来,我国博硕毕业生比维持在10%左右,而美国保持在25%左右。而根据《中国科技统计年鉴》公布的数据,2020年我国企业科学研究与试验发展(R&D)人员数量共计约560万人,拥有博士学位的R&D人员仅约4.1万人,占比仅为0.7%,无论是绝对数量还是占比,均远低于欧美发达国家。


所以对于“博转硕”政策,还是应当澄清一些误区:这绝非意味着现在博士“太多”,需要一些博士退出。对于学校来说,应给予博士教育更多的支持与关心,帮助博士生顺利完成学业。至于“博转硕”,这终究只是一种让同学们重新选择的方式,学校还是要摆正它的定位。




编辑|李勤余

排版|甘琼芳   

澎湃评论独家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推荐阅读


点击下方名片,关注我们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