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号文件,“千万”重视|澎湃社论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依然在农村,最广泛最深厚的基础依然在农村。
”
视觉中国 资料图
“一号文件”,如期而至。日前,中共中央、国务院公开发布《关于学习运用“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经验有力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意见》,这是党的十八大以来第12个指导“三农”工作的中央一号文件。
大江奔流有其源。“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发轫于20多年前,造就了万千美丽乡村,造福了万千农民群众。在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时代背景中,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意义深远。
中央农办负责人在解读文件时表示,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要因地制宜,不能一刀切。究其因,我国各地农村情况千差万别,自然条件、风土人情、发展水平、工作基础各不相同。因地制宜、分类施策,循序渐进、久久为功,才能事半功倍。
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还要避免“有其形而无其神”。“一号文件”强调,集中力量抓好办成一批群众可感可及的实事,不断取得实质性进展、阶段性成果。归根结底,学是为了用,用是为了让农民得其实,真真切切尝到甜头,得到盼头。
改革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法宝。“一号文件”明确指出,启动实施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整省试点。“再延长30年”,无疑让农民吃下定心丸。无论健全土地流转价格形成机制,还是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乃至持续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等,每一项制度设计都应问计于民,每一项改革都应反映农民意愿。总而言之,保障农民的首创精神,尊重其主体地位。
推动乡村全面振兴,关键是让农业更强、农村更美、农民更富,这也是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的根本目的。对于农民来说,富不仅体现在钱袋子上,还体现在精神世界上。
比如,要繁荣发展乡村文化。“一号文件”提出,坚持农民唱主角,促进“村BA”、村超、村晚等群众性文体活动健康发展。近年来,多地的农民文体等活动风生水起,乃至在全国范围内都颇有影响。这既说明农民在这些方面有旺盛需求,也映衬出发展群众性文体活动有广阔空间。
推动乡村全面振兴,需要多策并举。除了着眼于补上基础设施短板,缩小城乡“数字鸿沟”,以及做好“土特产”文章之外,还需完善农村公共服务体系。比如,优化公共教育服务供给,健全农村养老服务体系,做好流动儿童、留守儿童、妇女、老年人、残疾人等关心关爱服务等。公共服务越完善,农民受保障水平就越高,也越有信心拥抱美好生活。
值得一提的是,“一号文件”还对强化科技和改革双轮驱动作出了系统部署。协同推进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激发农村各类要素潜能和主体活力,乡村全面振兴才有更持久的动能。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依然在农村,最广泛最深厚的基础依然在农村。”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坚持用大历史观来看待并深刻理解“三农”问题,不断学习、运用好“千万工程”经验,打好乡村全面振兴漂亮仗就更有底气。
编辑|李勤余
排版|甘琼芳
澎湃评论独家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推荐阅读
点击下方名片,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