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基层门诊起付线更加科学合理
将起付线与分级诊疗、双向转诊等医改举措形成紧密结合,是比较理想的一种做法。
”
文 | 罗志华
全国人大代表李东生近日表示,目前各地门诊统筹报销起付线标准不一,建议全面取消乡镇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基层医疗门诊统筹报销起付线,同时构建就医监管机制,强化医保基金监管,防止医疗资源浪费。
确定门诊报销起付线,是落实医疗费用共担机制的重要手段之一。起付线内由患者自行负担,可以避免小病大看或不合理频繁看病,起付线之上按比例统筹报销,则能给予患者共济保障,减轻患者的费用负担。多年来,起付线在发挥医保基金保基本和节用等方面的作用不容低估。
但起付线也容易变成享受医保福利和选择就医去向的一道门槛。当起付线较高时,由于报销少,一些人可能会在需要看病时尽量选择不看病。这种现象在基层尤其明显,因为基层疾病普遍较轻,看病费用较少,超过起付线的金额不多,对合理就诊的抑制作用更强。
患者喜欢到大医院看病、分级诊疗制度落实不到位,是困扰已久的一种现象。为了鼓励更多患者到基层医疗机构看病,医保出台了不少倾斜政策,比如越往基层,医保报销比例越高,在三甲医院或许只能报销50%左右,但到了乡镇或社区医疗机构,通常可报销70-80%甚至更高。一些患者正是看到了这一点,才尽量选择在基层看病。
针对起付线做文章,鼓励患者在基层看病的作用会更加明显,因为没有起付线或起付线很低,意味着报销范围再次扩大,这比单纯提升基层的报销比例,更能减轻患者在基层看病的费用负担,让家门口看病能够得到更多实惠。由此看来,全面取消基层门诊报销起付线,是一条值得高度重视的好建议。
但话分两头说,取消起付线也要防范出现一些副作用,比如导致少数患者过于频繁看病、少数医疗机构通过增加诊疗次数来增加收入等。因此,这一举措一旦实施,应同时出台防范过度诊疗等配套措施。事实上,李东生代表在提出这一建议时也考虑到了这一点,只有防止医疗资源浪费,才能做到趋利避害。
将起付线与分级诊疗、双向转诊等医改举措形成紧密结合,是比较理想的一种做法。比如规定患者在大小医疗机构之间双向转诊时,尽管患者已到多个医疗机构就诊,但只设一次起付线,其实也是部分取消了起付费,并没有增加患者就诊次数,反而让患者流动更趋合理和有序。
事实上,我国已有不少地方已就此进行尝试。目前,贵州、浙江、福建、河南等地已陆续开始取消基层医疗机构就医门诊起付线的探索。在趋利避害方面,有地方并非完全取消基层起付线,而是将标准设定在每次50元的很低水平,有的则通过设置“封顶线”,来对冲完全取消起付线可能导致的风险。
无论是两会上的类似“好声音”,还是多地的尝试,都值得认真倾听和分析总结,最终让起付线及其配套机制设置得更加科学合理。(作者系医生)
编辑|王磊
排版|甘琼芳
澎湃评论独家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推荐阅读
点击下方名片,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