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基层减负要关注形式主义新动向|澎湃社论
在制度和机制优化上下足功夫,有效预防基层减负进入“减后又新增”的怪圈。
”
3月19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南省常德市鼎城区谢家铺镇港中坪村考察时指出,党中央明确要求为基层减负,坚决整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问题,要精兵简政,继续把这项工作抓下去。
为基层减负,是提升基层治理效能的内在要求。党的十八大以来,针对基层面临的形式主义困扰,习近平总书记多次作出重要指示,提出明确治理要求。今年1月召开的中央层面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专项工作机制会议强调,各级党委(党组)要切实履行主体责任,把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工作摆在突出位置,“一把手”亲自部署推动。
基层减负工作之所以要“继续抓下去”,源自现实需要。基层负担过重,影响治理效能和基层活力的现象,在一些地方依然客观存在,且出现了新的变种。媒体调查发现,不少地方基层出现了过程管理机械过度、技术赋能成“数字负担”、调查研究含金量不高、考评考核“数据依赖”等形式主义新动向。
新问题的出现,表明加重基层负担的形式主义问题具有顽固性、反复性,必须久久为功,打好持久战。除了要针对一些老问题进行常态化纠治,更要在制度和机制优化上下足功夫,有效预防基层减负进入“减后又新增”的怪圈。
应该看到,为基层减负固然要紧盯基层实际,但加重基层负担的原因可能不仅来自基层,也要多一些“向上管理”思维。要求“一把手”亲自部署推动,就是一个思路。比如,对基层工作的考核机制,是否充分考虑了基层实际?对此要在厘清基层权责关系、加快构建精准问责机制等方面重点发力,避免让基层陷入“无限责任”“动辄得咎”的状态之中。
为基层减负是一项系统工程,要避免将基层减负的对象狭隘地理解为基层干部,而忽视了民众和市场主体的感受与获得感。要知道,诸如一些“穷折腾”、搞“花架子”的形式主义问题,不仅让基层工作人员徒增负担,也令民众和企业疲于配合应付。只有充分结合基层工作人员、民众和市场主体的整体感受,才能确保减负效果最大化。
还要看到,迫于身份原因,对基层负担问题反馈最积极、最真切的,可能是基层民众。要真正了解基层负担实情,以实现减负上的对症下药,也必须多打捞、多听取基层民众的心声。同时,基层减负只是手段,根本目的还是要实现基层治理的增效,对于减负带来的实际价值,也需要将民众评价放在重要位置。
基层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石。从源头持续破解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向基层蔓延,为基层卸下不该有的包袱与压力,既利于增加基层干部获得感,激发他们干事创业的热情,也是实现基层稳固、保障民众安居乐业的必然要求。从这一意义上讲,为基层减负,再怎么重视都不为过。
编辑|王磊
排版|甘琼芳
澎湃评论独家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推荐阅读
点击下方名片,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