刹住短视频造假歪风
当一再被虚假短视频愚弄,我们失去的将不仅是网络空间的清朗,还有宝贵的社会信任和安全感。
”
编造演绎的情节
文 | 与归
“养母给我安排了同村一个40多岁的男人相亲”“怕我跑,把我关在家里已经一天一夜没有吃喝”……
为吸粉引流,一女子竟和母亲一起编造演绎“强迫相亲”“非法拘禁”等情节。3月27日,四川资中警方通报了一起卖惨引流传播网络谣言案,涉事母女被处以行政拘留等处罚。
数不清这是第N个被查处的“虚假短视频”案例了。真相大白后,有网友直呼“又双叒叕被骗了”。一次又一次,这类以假乱真的短视频,你方唱罢我登场,背后操作者何以“记吃不记打”?问题的症结在哪里?该如何刹住这股歪风?
短视频造假套路层出不穷
虚假卖惨哭穷。前不久,以“凉山孟阳”为代表的系列网红直播带货案宣判,8人获刑。其中,“凉山孟阳”编造父母双亡的悲惨人设,引流带货,影响恶劣。去年8月,一条“女外卖员车子被偷后在路边崩溃大哭”的摆拍视频引发热议……诸如此类,利用的就是人们的同情心。恻隐之心,人皆有之。这本是人性的闪光点,可在某些人眼里成了人性的弱点、流量的出发点。
编造家庭矛盾。开头提到的“养母强迫相亲”,去年底上演的“给住院婆婆吃泡面”,都属此类。值得一提的是,“女外卖员被偷外卖崩溃大哭”的主角,也曾“饰演”过大半夜被女儿送去坐牢的“母亲”。家庭和谐是幸福生活的重要前提,家和万事兴更是中国人的传统价值观,可如今,一些人反其道而行之,把“邪恶家庭”当作了流量策源地,令人大跌眼镜。
演绎感情纠纷。推搡抓扯、喷涂汽车、言语辱骂……3月15日,成都市锦江区一路口上演一起因“感情纠纷”引起的冲突事件,实则是由某汽车销售公司6名员工,伙同某汽车租赁公司员工共同策划。近日某平台直播间出现的“前夫回来争夺儿子抚养权”“前夫带着小三回来和我争夺财产”等虚假短视频,也已被四川乐山警方查处。
当然,这三种也只是比较典型的套路,并不能概括所有虚假短视频,比如今年1月,“女子挺孕肚征婚”实为自导自演;去年夏天,“网传济南女生被多名女生欺凌”系剪辑拼接……还有一些短视频则包含了多种元素。总结起来就是,尽可能极端,尽可能调动大众情绪,情绪意味着关注,关注意味着流量。
虚假短视频的“狼来了”效应
破坏传播生态。浩瀚的网络空间好比汪洋大海,虚假信息好比污染源。当大众被欺骗的次数多了,就会产生“狼来了”效应,人们对网络信息、社交平台的信任度就会下降。面对那些真正有困难、向网络求救的人,“不相信”就可能成为很多人下意识的反应。这就会造成传播功能失灵,不利于构建团结互助的社会氛围。
制造群体对立。这类视频往往就是靠激发情绪来获取流量,从而加剧群体对立,撕裂社会共识,冲击人伦秩序和道德底线。网络传播具有放大镜效应,一些平台呈现的尽是“忘恩负义”“刻薄尖酸”“腹黑狡诈”之辈,会影响人们对现实世界的认知,加剧社会偏见,动摇社会道德体系。尤其是对涉世未深的未成年人,容易造成误导乃至毒害,不利于他们构建真实的世界观、树立健康的价值观。
消费情感,骗取钱财。以“凉山孟阳”为例,其在直播间售卖的所谓“大凉山特色农产品”,产地并非凉山,而且质量堪忧。其虚假宣传在消费大众同情心和爱心的同时,也让不少消费者遭受经济损失。当然,即使没有带货,这类虚假视频的欺骗性也不可忽视,也是对受众情感的伤害。
围观是一种力量,注意力是一种公共资源,善意和爱心是一个社会的暖流。当这些一再被虚假短视频愚弄,我们失去的将不仅是网络空间的清朗,还有宝贵的社会信任和安全感。
有效治理,离不开各方协力
职能部门积极作为。近年来,有关部门针对虚假摆拍视频措施不断。2023年7月,中央网信办明确要求“自媒体”发布含有虚构情节、剧情演绎的内容,网站平台应要求其以显著方式标记虚构或演绎标签。2023年年底,中央网信办开展为期一个月的“清朗·整治短视频信息内容导向不良问题”专项行动,摆拍、造假、恶意营销等是重点治理对象。
然而,高压之下还有人铤而走险,这说明侥幸心理依然存在。管理部门或许可以对接短视频平台,建立相应的黑名单制度和从业限制,进一步提升威慑力;还可以将治理成果进一步转化为管理制度,如对虚假内容的定义进行清晰界定,明确相应的法律责任,完善处罚措施,形成长效治理机制。
社交平台加强管理。虚假短视频并非最近才有。屡禁不止,乃至愈演愈烈,说明平台工作没有做到位,是“带病”生长。而平台越大,流量越盛,虚假短视频的危害也就随之放大,平台也会被贴上相应的标签。所以,平台还是要有长远眼光,不能对造假现象睁一眼闭一只眼,更不能为其推流成为帮凶;一定要变被动为主动,多在日常监测上下功夫。
管理手段也要与时俱进。如最近靠辱骂母亲走红的主播“张美丽”,让人匪夷所思,也让我们看到一些博主有时会“另辟蹊径”。对其治理,在总结日常经验和规律的同时,也要有“事出反常背后必有妖”的敏感。有专家就建议,平台可以开发并利用AI和机器学习工具,自动识别和标记可能的造假视频,帮助审核人员更快更准识别。
广大网友积极抵制。截至2023年6月,国内短视频用户规模约为10.26亿。庞大的用户群既是内容观看者,也可以是核查员。对虚假短视频要擦亮眼,更要自觉抵制。其实,从被查处的典型案例中就可以看到,很多都是引发了广泛争议后,有网友发现不妥,然后反馈给平台和管理部门,这才得到了查处。
和庞大的内容生产群体相比,监管力量终究是有限的,这就需要积极借助社会力量。平台也应建立便捷的投诉通道、高效的审核机制、规范的奖惩机制。比如,对于那些经核实确系虚假视频的,可以给予举报者奖励,对造假账号进行处罚,构建“驱逐劣币”的良性循环。
编辑|王磊
排版|甘琼芳
澎湃评论独家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推荐阅读
点击下方名片,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