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什么缓解公众的“抢票焦虑”
一次出行高峰期,对于铁路部门来说,也是一次技术与服务查漏补缺的检验期。
”
新华社 资料图
五一假期越来越近,一些有出行计划却还没抢到票的旅客愈发坐不住了。“开售即候补”“在12306疯狂‘存钱’”“是否在纵容买长乘短”“候补成功的概率准确吗”……近日,针对网友的吐槽和质疑,12306客服也是多番回应。
比如,网上有声音称,第三方平台用技术把票抢走,再通过“加速包”加价卖给用户。对此,12306客服表示,铁路部门没有授权任何第三方软件购票,第三方平台是拿着旅客信息到12306进行候补。但是存不存在一种可能,第三方平台把候补到的票,按价高者得的潜规则进行阶梯分配?
如果存在,这种商业模式合理吗?今年春运期间,铁路12306曾回应,“正是由于时段性票源紧张,一些机构平台乘机采取代购、抢票、囤票等特殊手段加价牟利,这种做法进一步加剧了供需矛盾。”对此,铁路部门受限于职权范围可能无法解决,但是其他管理部门可以跟进,合力攻克难题。
近些年,每逢节假日,出行高峰都会将12306推进舆论场,也促使其不断改进。据悉,今年五一期间,铁路部门将通过增开临时旅客列车、动车组重联运行、普速旅客列车加挂车厢等方式,最大限度增加旅客座席;旅客在候补时,可选择“接受新增列车”,当有新增列车时,系统自动为旅客兑换车票。
事实上,运力永远不可能按理论最大出行人数来设计,只要是假期集中出行,必然会带来票务紧张,对此公众也要多一份理解。不过,没有最完美的服务,也要为臻于完美而不断改进。
在社交平台上,“是一次性放票还是分批次放票”也成了公众最关心的问题之一。12306回应称,全程票售不完的情况下,会在发车前24小时内重新调整比例,再次放票。那么,再次放票的时间能否提前一些,规则能否明确一些,并及时通知?
相比“买不到”的短痛,“不知道能不能买到”的不确定性更令人纠结,这也是舆论持续关注抢票、公众情绪较大的重要原因。票未定就意味着行程无法敲定,相关出行计划就只能悬着,难免会让人焦虑。
为此,铁路部门或许还可以及时公布相关大数据,比如某条线路的总票数有多少、售出了多少、有多少人在候补等。透过这些数据,一方面,“待出行”旅客可以清晰看到目的地热门程度;另一方面,也可以看形势及时调整出行计划。在错峰出行、反向旅行兴起的背景下,大数据也应成为个体出行的行动指南。
此外,“买长乘短”和“买短乘长”成了很多人的无奈选择,这在客观上造成了个人损失和运力浪费;还有网友担心,候补多个日期、班次,如果同时候补成功,可能产生退票费……这些问题,是不是也有可以优化的空间?让抢票多一些确定性,吐槽和质疑就会少一些。
一次出行高峰期,对于铁路部门来说,也是一次技术与服务查漏补缺的检验期。在实践中听取网友的意见和建议,针对性地研究问题并及时改进,才是良性互动。把能想到的都安排上,把能做的都做到位,如此方能最大程度缓解公众的“抢票焦虑”。
编辑|王磊
排版|甘琼芳 实习生|李蕙兰
澎湃评论独家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推荐阅读
点击下方名片,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