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孟姜女立碑,市场和游客真会轻易买单吗
对待历史与传说,应当抱着敬畏与虔诚的态度;对文化、旅游资源的挖掘,也不要过于急功近利。
”
孟姜女哭倒长城处石碑(图源网络)
文丨张十味
近日,一块写有“孟姜女哭倒长城处”的石碑,引起了网友关注。据报道,该石碑确实位于山海关区,立于“天下第一关”景区内。而石碑设立的目的,据说是推广孟姜女传说相关的文化。这个石碑看着言之凿凿,似乎孟姜女就是在这里哭倒了长城。但如果稍微了解一下历史就知道,孟姜女哭长城其实是个传说,很难坐实确有其事,更何况具体的地方。
起初《左传》里就有杞梁妻的故事,但是既没有“哭”,也没有长城或者城墙、更无“城崩”“投水”等情节。后来经过《礼记》、《说苑》、《列女传》、唐诗、元曲、民间传说的一系列添枝加叶,再逐渐丰富成今天的样子。史学家顾颉刚先生曾提出“层累说”,认为很多故事是“层累地造成”,孟姜女就是很典型的一例。
其实当地很多人也知道这块碑不见得靠谱,承认这“代表了群众心中美好的寓意。但究竟有没有这个人,目前也没有确定的说法”。那么问题来了,正如有专家所言,为何不在碑前面标一个“相传”二字呢?这难免让人猜测,这背后是不是有争夺文化资源的冲动?
这似乎是令人熟悉的配方。过去不少地方都曾言之凿凿地说自己是某历史名人的故里、某历史故事的发祥地,甚至为此“大打出手”。比较知名的有诸葛亮、曹操、李白故里之争,这多少还可以说是文献不足留下的悬念;比较荒唐的则是西门庆、孙悟空故里之争,给虚构人物一本正经的找故里,确实让人有点哭笑不得。
当然,争这些地方的目的,背后多半有商业开发的因素在,属于一种“遗产经济学”。从以往的案例就能看到,很多地方往往高调宣称“某某故里”之后,会迅速推进商业运作,各路资本进场,打造各类收费设施。
但其实冷静想想,这些对文化遗产的争夺,又有多少产生了真正持久的收益,又有多少真正深入人心?很多都在一时喧嚣之后,迅速销声匿迹。比如有四个地方宣称是曹雪芹祖先故里,有八个地方建有杜甫墓地,如今大多数人又能讲出几处呢?
这种强行安上的文化遗产,究竟能带来多少收益,其实颇为可疑。毕竟凌空蹈虚的硬伤是无法遮掩的,这一定会极大地影响游客的兴趣。一旦吃相过于难看,也会给当地口碑带来负面影响。比如前几年有某地宣称要考证是“武则天她妈”的故里,就成为一个笑柄,最后以当地致歉整改收场。
具体到这个“孟姜女哭倒长城处”,如果当地只是想推广民俗,那么不妨将民俗和传说给定义清楚,从文化共享、历史研究的角度做一些实事。舆论特别不希望在立碑之后,反倒有意无意去传递“历史就在此处”的暧昧信息,试图去坐实传说、垄断历史,再大兴商业开发。如此一来,恐怕会招致更多非议。
近些年风风火火却又旋起旋灭的文化遗产之争,应当让人们有所反思。对待历史与传说,还是应当抱着敬畏与虔诚的态度;对文化、旅游资源的挖掘,也不要过于急功近利。游客也好、市场也罢,其实都是清醒的,又怎么会为那些动机不纯、举止粗糙的操作轻易买单呢?
编辑|李勤余
排版|甘琼芳
澎湃评论独家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推荐阅读
点击下方名片,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