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学习过度数字化:别折腾家长和学生了

土土绒 澎湃新闻评论
2024-09-07
   

       数字化是要解决问题的,而不是制造问题;应该缓解焦虑,而不是制造焦虑。


学生在课堂上使用“闵智作业”平台及“闵晓数”智慧笔。  闵行区教育局供图


丨土土绒


“体验下来意义不大,却给孩子和家长增加了很多麻烦”“家长们感觉是为了数字化而数字化,有必要吗”……近日,上海12345市民服务热线持续收到闵行区部分家长们的投诉,称孩子学校正在推广使用的一种“智慧笔”让他们烦不胜烦。


按理说,“智慧笔”由学校免费提供,被开发来用于采集学生的学习行为数据,并进行数据分析后与家长共享,应该受到家长的欢迎才对。


但是,根据家长的反馈,“智慧笔”带来的麻烦可不少。一方面,它需要配套使用专用的教材和本子,“语数外三门课都有专用的教材和本子,而普通的教材和本子平时也会用到,孩子书包里每天要背两套,能不重吗?”另一方面,必须配合手机上的相应App使用,“孩子到家开始做作业就离不开手机,这让家长怎么管理电子产品?”最重要的是,该智慧笔配套的App数据极其不准确,几乎没有参考价值。


增添了这么多麻烦,收益却少得可怜,这就难怪家长吐槽:折腾一圈为了什么?


利用数字化技术辅助教学,是近年来教育发展的明显趋势。数字技术也确实在教育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比如在疫情期间,各地利用数字化工具探索“云课堂”“在线学”等教学模式,助力学生居家学习,也为学校教育积累了更为丰富的实践经验。但是,如何合理利用数字化技术,仍然是教育界热议的话题之一。


在教育实践中,绝不是越数字化越“先进”,越数字化越“有效”,使用不当或过度使用,反而会带来负面影响。类似智慧笔这样的产品,本意是用数字技术来分析学生的学习行为,使得学习更“智慧”,结果却成了学生和家长的负担,未免得不偿失。


事实上,近年来,人们对于教育领域过度数字化、滥用数字化的吐槽并不少。2022年,国务院大督查发现,部分学校打着“自愿”的幌子,通过设立“智慧班”“未来班”等方式巧立名目要求学生购买平板电脑及学习软件,有的学校甚至为相关企业“搭台唱戏”推介学习软件,增加学生家庭经济负担,影响教育公平。


此前,有媒体调查发现,一款在全国部分中小学校应用甚广的教育类App,能记录学生在校的几乎全部行为表现,并通过加减分给学生排名,在班内公开评比。这让一些减分多的孩子“很伤自尊”,增加了学生心理压力和家长教育焦虑,其评分标准却被家长吐槽“不科学”。


数字化是要解决问题的,而不是制造问题;应该缓解焦虑,而不是制造焦虑。


近年来,教育部门多次针对相关情况发文,明确提出要加强数字化教育资源进校园审核监管,严禁以信息化教学或分班教学为名强制或变相强制学生购买平板电脑或教育App,要求严格审查进入校园的学习类APP等。这正是因为看到了教育数字化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种种问题,而做出的及时纠偏。


简而言之,技术只是一种工具,而不是目的,任何新产品、新软件的应用,都应该首先问一问:是否有必要?是否适合实际情况?过度使用的数字化技术与教育“貌合神离”,不但不能助力教育,反而折腾家长、学生甚至是老师。这样的数字化大可不必。




编辑|沈彬

排版|甘琼芳

澎湃评论独家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推荐阅读


点击下方名片,关注我们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澎湃新闻评论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