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禁城里过大年"策展团队:让文物回归真实的历史场景
-欢迎关注CCTV国家宝藏微信公众号 -
-了解更多节目故事-
本文共1612字,阅读约需4分钟
在我们的印象中,博物馆的展览可能大部分都是呈现纵向历史脉络的分类展览,比如瓷器展、玉器展、书画展等类型化的展览。从这样的展示中,我们能看到一段段历史的细节,但很难清晰地还原当时立体鲜活的时代境况,因此我们与文物之间似乎常常存在一种“疏离感”。
在即将到来的己亥年春节期间,故宫博物院要举办一场建院史上展陈面积最大的展览,名字就叫“紫禁城里过大年”。在《国家宝藏》第二季中亮相的金瓯永固杯就是这次展览里的重要主角,此次展览的策展团队也是金瓯永固杯的今生守护人。这一次“前所未有”的展览,将会为我们带来哪些不一样的体验呢?
紫禁城里的“年味儿”
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与精神文化消费的多样化,很多人感叹我们过年时的“年味儿”越来越淡。而此次“紫禁城里过大年”展览,为我们还原了清代宫廷过年时的场景,是个能看、能听、能闻、能互动并且年味儿十足的展览。
我们不仅仅可以看到皇帝亲书的“福”字,还可以看到由不同造型、材质、纹饰以及色彩构成的千盏紫禁城宫灯,各式春联、春条与门神更是随处可见。除此以外,展厅内还将呈现围绕金瓯永固杯而展开的明窗开笔仪式、元旦宴会上皇帝使用的金龙大宴桌、最高等级的皇家乐队——中和韶乐等等。
展览还会将平面的绘画作品与立体的器物一同展示出来,门神与冰嬉图里的人物还会通过动画的形式“活起来”。此外,展厅里还会搭建一个乾隆帝岁朝行乐图里的场景,观众可以走进300年前的大清盛世,扮成画中的角色。
除了将清宫过年时的热闹景象为我们呈现在眼前之外,“紫禁城里过大年”策展团队还将宫廷里过年的“味道”也为我们还原了出来:腊梅、水仙、佛手柑都会被摆放在展厅的各个角落里,为参观者带来全方位多感官的沉浸式体验。
还原历史场景,感受文物的温度
文物之所以能够成为文化,是因为在文物的身上承载着当年的记忆,记录着我们的先祖曾经怎样地生活过。而如何近距离的与历史相接,与记忆对话,让文明相承,则成为了我们需要思考的问题。
“紫禁城里过大年”策展团队通过创意的巧思,利用现代技术手段,还原了清代宫廷的春节盛况,还原了当时的皇家风貌,还原了古人的生活场景。文物不再是孤零零的“个体”,而被赋予了构成完整历史的“生命”。在熟悉的历史场景中,我们可以亲切地感受到文物的温度,感受到千百年以来中国人对新年的祈愿、对祖国的祝福、对生活的希望。
故宫人的选择与使命
去年春节,故宫每天都会接待达到八万人上限的参观人次,在并不缺少游客的前提下,为什么还要费尽心思地设计这次展览呢?
故宫博物院副院长任万平说:“这其实来自我们博物馆人的一种反思。我们平时为了管理之便,把文物分类分得太细了,很多文物都是分类展览,这样做其实将文物剥离了它本来应该存在的历史场景。大家可能现在觉得文物跟自己没有关系,但在它身处的当下,它就是当时人们生活的一部分。它们并不是一出生就被称作“文物”的,也不是被隔离的、独立的,而是互相联系,生生相息的。我们博物馆人有责任将它还原到历史场景中,呈现在观众的面前!”
这样的选择就意味着,故宫博物院的多个部门将围绕一个共同的展览主题,进行“联合作战”。既要以纵向历史脉络的梳理为基础,又要进行横向历史的研究。要扎扎实实地从浩瀚的史料里头,一点点去考证,并且通过史料与绘画还原文物在历史中的位置,进而建立文物与物文物之间的联系,呈现更加立体综合的感知空间。
本来可以墨守成规,但现在却要耗费巨大的人力物力财力去打破以往的格局,“紫禁城里过大年”策展团队为的,就是带给观众最佳的观展体验。这既是故宫人的选择与使命,又是博物馆人的责任与担当。
“每一位故宫人,就像是一盏宫灯,为照亮紫禁城600年的壮美,而贡献着自己的光芒。”他们慢下脚步、静下心来,还原好每一处历史的细节,传递好每一份记忆的真实。他们用独具匠心的守护与创新,架起一座古今之间交流的桥梁,架起一座故宫与观众之间的桥梁。精益求精,是他们作为匠人的底色。甘于寂寞,是他们作为学者的坚守与担当。他们是“紫禁城里过大年”策展团队,是为我们找回“年味儿”的故宫人。
撰稿 | 赵德志
编辑 | 江菁菁
点击图片,获取往期精彩↓
王其亨:我做了36年,
为了就是让世界知道中国建筑的价值
首播没看过瘾?
更多国宝秘密看这里~
《国家宝藏》第二季
测测你是哪件国宝的守护人?
长按识别二维码 | 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