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朱泽荪:石室云霞思故梦

国家宝藏 央视综艺国家宝藏 2022-09-15

-欢迎关注CCTV国家宝藏微信公众号 -

-了解更多节目故事-

(本文共2554字,阅读约需5分钟)

1938年,人们在成都南校场外的城墙下面,挖掘出了近十块石经的残片,虽然残损,但石片上秀美的正楷字刻仍清晰可见,后经学者确认,这正是遗世千年的后蜀石经的残石。这样几件残石何以成为四川博物院馆藏之珍品?因为这一方石经的背后,还有一所千年学堂和一群生生不息的传承者。在它们的身上,隐藏着蜀学“冠天下而垂无穷”的基因密码。(点击下图↓观看精彩视频~)



-两千年的学堂-

在四川美丽的蓉城,有这样一间“文翁石室”,它是一所建立于西汉年间的学堂,最新一期《国家宝藏》——四川博物院一集中的蜀石经原石就在一千多年前森然陈列于此。


千年之后,文翁石室历经战火却地址不改、弦歌不断,这离不开蜀石经作为教材的文化滋养,也离不开学堂背后薪火相传的代代石室人。而来自今天的文翁石室——成都石室中学朱泽荪老师,就是这石室人中的一员。

现年78岁的成都石室中学语文老师朱泽荪已经退休多年,然而石室中学对于他来说却有着极为特殊的意义。他在这里度过了自己的一生,更是记录下了这所学校两千余年的春秋。


-19岁的高中老师-

1960年,年仅19岁的朱泽荪来到了石室中学任教,是当时石室中学最年轻的老师。当时生活很困难,入校第一年,每个月只有22斤的米粮,这对于一个19岁的小伙子来说根本不够,但学校里没有人抱怨这些,学生们求知若渴,老师们兢兢业业,大家似乎都自愿沉浸在这样一个教与授的氛围里。在那样一个年代里,即便吃不饱肚子,能教书,能读书已经格外幸福。


朱泽荪当时不仅是石室的老师,也是石室的学子。因为当时学校会给每一位年轻老师也安排一位资历丰富的老师,叫“老带新”。但是这位19岁的“学子”还肩负着教学的重任,就是教授一群与自己年纪和学识其实所差无几的高中学生。“必须比这些优秀的学子更努力,才能保证不被问倒,他们才能服气。”于是他白天和学生一起学习,打成一片,同吃同劳动;晚上学生们睡了,他又在备课之余继续读书钻研,夜里十二点后才到宿舍睡觉对他来说已是生活日常。“我们对学生都是非常热情,非常认真。你如果不认真上课,学生是不满意的,所以你要很努力。”这样的初心,朱泽荪怀揣了四十二年。退休近二十年,朱老师虽然已不能清晰地回忆起每一个学生的名字,但学生们的点点滴滴,他都记在心间。


现如今,朱老师的家庭,也可谓一个小型“校友之家”。夫人杨老师退休前在石室中学教授生物,儿子、儿媳妇也都毕业于石室中学。谈及自己的“石室之家”,朱老师脸上洋溢起温馨与骄傲:“我们两个(和夫人)就是在石室里面认识的,我儿子、儿媳妇也都是石室的,可惜他们两个都是毕业以后才认识的。我的孙女12岁,今年就小学毕业啦,我也考虑让她上石室中学,不晓得能不能考的上,现在正在努力中。”


-为千年名校修史-

与其他的石室教师不同的是,朱老师不仅在石室教书,还参与编纂了这所历经两千年风雨的学校的校史。“一同编纂还有徐敦忠钟欣泰两位老师,他们其实学识比我高,研究比我深,但遗憾的是前几年两位老先生先后仙逝了。不然一定是他们来这讲,他们比我讲的更好。”


提及编纂校史的日子,朱老师说这是一段艰苦却又幸福的时光,为了编纂校史,三位老先生跑遍了四川。当时第一个是去成都市档案馆。那时是冬天,三个人每天坐学校的三轮车,到几十公里外的龙泉山上的档案馆查阅资料。南方的冬天特别冷,每个晚上下山的时候都冻得瑟瑟发抖。后来又去雅安的档案馆搜集资料,翻遍档案馆里的各个县志,又是一个月。朱老师说,校史里1900年前后的石室学生名录,就都是从这些档案馆里找出来的。当时有一个特别强大的班级,就是少年中国学会的发起人王光祈、著名文学家李劼人所在的班级,而郭沫若、周太玄也都在同时期就读于石室。

后来,由于蜀石经当时仅存几枚残片,为了完成蜀石经部分的内容整理,三位老先生还专程去了北京,去北京图书馆(现国家图书馆)查看蜀石经的宋拓本。他们前前后后整理了七年终于在90年代初完成了这本逾800页的 《石室校志》。全书记录了文翁石室从西汉文翁初建石室精舍,到两汉蜀郡郡学,从三国蜀国太学、魏晋隋唐益州州学、五代十国孟蜀太学,到两宋之后的成都府学,再到近代的成都府师范学堂乃至今天的石室中学这两千余年的历史发展,书中更是详尽纪录了石室中学自1902年至1988年近一百年间的所有班级的完整学生名录


-蜀学何以冠天下?-

四川有一句古语,“李冰治水,文翁化蜀”,讲的就是李冰父子兴修水利造福一方,和文翁兴修学宫教化一方的故事。如果说李冰父子治水使得蜀地成为“天府之国”,那么文翁石室的创办则让蜀地兴起好学之风,出现了“学徒鳞萃,蜀学比于齐鲁”的盛况,出现了“文章冠天下”的“赋圣”司马相如,“西蜀子云亭”的扬雄扬名四海,蜀地一跃成为全国文化最先进的地区之一。汉代以后至今,蜀地更是人才辈出,数不胜数。所以班固说:“至今巴蜀好文雅,文翁之化也”。


数千年过去,文翁石室几经变革,又多次经历战火的洗礼,然而地址不改,弦歌不绝。“石室精神就是尊师重教、教育就是我们的信仰!”正是这样的精神延续,使得这所中学在近代培养出了郭沫若、周太玄、李颉人等名家,时至今日,更是培养出了中国原子分子物理研究奠基人苟清泉、中国固体和磁学理论开拓者李荫远、我国防空导弹武器系统总师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山、还有中国航天历史上最年轻的总调度戴堃、中国第一批战斗机女飞行员陶佳莉等一批优秀人才,为祖国的繁盛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谈及寄语现在的石室青年教师时,朱老师却十分谦虚:“这些老师很年轻,但是很能干。我们现在是根本跟不上现代教学的那一套,我去了根本不懂,上课都是用电脑上课,用课件教学。他们都说普通话,你看我就不行,我们那个年代都没学过这些。他们更聪明更能干,假以时日他们一定会有更好的成绩,这个学校一定会办得更好。”

四川博物院这一期录制完成时,总导演于蕾走出导播间,握住朱老师的手对他说:“朱老师,您讲的真好,大家都被您感动了,观众也一定会记住您的!”朱老师对节目组致以感谢,却并未谈及自己,只是说“能为学校做点贡献就是我最大的心愿。”


何以为教育?在朱老师这样一位年近耄耋的老先生身上,我们能看到身为师者的桃李不言,他们勤勤恳恳,默默奉献,秉承着教育的初心与重任,成为这个时代前进路上不灭的薪火之光

撰稿 | 杨惠钧

张   瑞

编辑 | 江菁菁


点击图片,获取往期精彩↓

四川博物院的三件国宝秘密等你揭开~

《国家宝藏》第二季第四期精彩内容大剧透!

来自彩绘散乐浮雕的“超萌大唐女团”来啦!


长按识别二维码 | 关注我们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