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过眼云烟的德莱蒙德住宅

Cynthia Shen 三月的斋卤味 2021-07-19


德莱蒙德住宅,坐落在公共租界徐家汇路(Siccawei Road,后改名海格路)上,今天的华山路263弄大胜胡同6号,曾经的上海市农场管理局后来归现在的光明集团总部使用的一幢办公楼。现在,大家逐渐知道那里原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德拉蒙德(W.V.Drummond)大律师的住宅(也称为担文住宅)。

德莱蒙德住宅 2020.7.25

我第二个家离开那里很近,步行三分钟的距离,但没有一次可以进去参观,所以担文住宅对我来说有一种神秘感这次跟着娄老师,终于可以一睹住宅容貌。伴随着娄老师的精彩讲解和对网上错误信息的纠错,让我对住宅的过去更产生了兴趣,想来个一探究竟。


这是一幢英国都铎复兴风格花园住宅,也可称之为“英国中世纪乡土建筑风格”,多为砖砌建筑和起装饰作用的露明木构架住宅建筑。“担文宅”(“The Dennartt” Residence of W.V.Drummond,1907年以前)最早出现在劳埃德大不列颠出版社有限公司(Lloyd’s Greater Britain Publishing Company,Ltd.)1908年出版的【20世纪印象】一书中。德莱蒙德(W.V.Drummond,1841.12.7-1915.3.22)系英国大律师,1870年来华。

担文宅假三层楼,造型别致,装饰细腻,宅前有大花园。

建筑为双坡复式折线型屋顶,上覆红色平瓦。南侧屋顶置对券式老虎窗,两端设一对断檐三角形山墙,有中国传统式的封檐板,中间还置一巴洛克风格的拱形山墙。这幢住宅立面最夺人眼球的是它的入口处,其南向正立面有一个与二层屋檐等高的方形古典门廊。

这个门廊有上下两层,由16根基础为方形的柱式和一座女儿墙组成。

正门上方,有一个窟窿的藻井,内有精雕细琢的彩色图案,带有罗马风格,宅前设一座很有气派的双抱砖砌石阶楼梯,石阶扶手为配有底座的圆球形。


住宅室内装修古朴典雅,底层门厅及大小客厅全部用柚木作护墙板和嵌花地板,局部地坪用大理石铺设,石膏平顶线脚繁复,室内门框也采用出檐和立柱作装饰,有很强的立体效果。天花板上饰有彩绘浮雕,且每间房间的浮雕图案都不相同。

宽大的主楼梯设在底层北部中央,带有转角平台,楼梯扶手及护栏雕有精致的中国传统花纹。楼上是主人卧室、起居室和小书房以及卫生间,每间房内都有壁炉,且色彩、造型各异。

住宅面向一个大花园,花园里有花坛、草坪、喷泉,高大的树木苍翠欲滴,其间点缀着石笋、太湖石等,葡萄架下设置着石桌、石椅,当年,花园里还设有网球场、温室花棚等。

此时的住宅旁多出了一个阳光房


随后在翻阅照片的时候发现了一件趣事,👇两张是不是相似度极高?

黄圈是德莱蒙德住宅,橙圈是疑似No.1 Dennartt Estate。所以德莱蒙德拥有的可能不仅仅是一栋住宅,而是一块面积很大的庄园!




还有👇这张照片。

此楼的具体位置不清楚,但应该也是在庄园里的其中一栋。


我们再说回住宅本身。

从这两段信息可以看到在1890年代的某个时段,德莱蒙德已经造好了Dennartt住宅(所以网上传的住宅建造于1917,甚至还有说1930的,显然是错误的)。他的两个孩子早已去世,幸存下来的儿子,Herbert,离开上海住到了英国并且投资失败资产大量缩水。当他的女儿Maggie(此人也颇有来头,以后我们会说到。)在1924年回到上海后,他们把主要的房子出售了,她的母亲只能住在Estate里的其中一栋小房子。

郑老师的书也证实了这点


看完了住宅,我们再一起来看看德莱蒙德的家庭成员。

  • 德莱蒙德的爷爷(James.Drummond),在英国远东印度孟买的商人。不幸的是,他的爷爷James奶奶Harriet和除了德莱蒙德的父亲(Canon.James.Drummond)以外的其他孩子,死于1809年3月14日Lady Jane Dundas号的船难。


  • 德莱蒙德的父亲,1799年8月4日出生在印度加尔各答。1882年11月18日卒于英国肯特郡Tunbridge Wells的20 Mount Ephraim, 娶了Mary.Drummond (Powys) (1804年12月12日-1883年11月5日)为妻,生有5子3女,德莱蒙德排行第6(分别是Henry , Elizabeth, James,William, Mary, 德莱蒙德大律师本人, Agnes, Herbert)。


  • 德莱蒙德(W.V.Drummond)于1841年12月7日在英格兰Middlesex郡的Highgate出生。1915年3月22日在上海去世,享年73有余。1851年人口统计的时候家庭住址是英格兰北安普敦郡Thorpe Achurch的Thorpe Achurch Lodge。

第一排右边第一个就是德莱蒙德


1908年出版的Arnold Wright的“20世纪香港、上海和其他中国的条约开放港口印象”第524页👇


却再说说这位德大律师的背景。他1841年出生于伦敦,父亲James.Drummond后来是英国教堂神职人员。1870年,他被任命为大律师,在香港执业两年后,来到上海。在上海,他积极参与市政和社会服务。在那几十年中,他与许多中国朝廷官员保持着密切的联系,各级的清朝官员乐于和他打成一片(哈哈,今天说来就是殖民者和统治阶级勾结、沆瀣一气!),就当前共同关心的话题和周边局势与他们展开积极交流,所以他很能够同步把握大清帝国统治阶层的脉动。1889年,应公共租界当局的要求,德先生成立了一个委员会,在世界各地筹集资金,为中国饥荒赈灾,筹集了约50,000英镑,他并担任了该委员会主席。他住在中国,前后将近40年。

 

在日清战争和义和团爆发期间,德先生向在华的英国使团提供了大量消息(呣,情报贩子?),他的服务受到了英国当局的高度评价,通过Kimberly勋爵和Salisbury勋爵,英国政府转达了感谢(哈哈,还是间谍啊!)。清廷还授予他御赐双龙宝星珐琅地三等金双龙蓝宝石红龙勋章,而后又进一步授予御赐双龙宝星赤金地二等银双龙花珊瑚黄龙勋章,这已经是大清王朝授予外国友人第二等级的最高荣誉勋章,专授予公使、参赞、武官、总领级别的。

 

德莱蒙德大律师政治上是约瑟夫.张伯伦(老张伯伦,二战中张伯伦首相的父亲)的坚定支持者,还是自由党联盟理事会副主席,关税改革联盟、自由党联盟会、自由联盟俱乐部以及大英帝国联盟以及伦敦的一些团体的会员。老德还是马来亚霹雳州糖业种植有限公司和霹雳州Kalumpong橡胶有限公司的创始人兼董事长,这两家公司是在马来半岛霹雳州营业的两家非常大的公司,所有资本居然都是在上海筹集。但凡关于他的介绍,多半就会提起他拥有并居住的英徐家汇路(华山路)上的那座精致的独立式装饰考究的豪宅。


     ——翻译来自朴老师


作为法律界的专才,德莱蒙德大律师还出过一本书:

【证据法典,1864】


根据1904年出版的相当于商号指南的“Desk Hong List; General and Business Directory, Shanghai and the Northern And River Ports”,担文律师行(Drummond & White-Cooper)位于北京路11号,计有职员7人。

估计是在怡和洋行老楼里了。

怡和洋行老楼


再后来,1930年,俄国建筑师李维(W.Livin-Goldstaedt,1878-?)设计了大胜胡同(Victory Terrace),德大律师的这座曾经的豪宅于是便被包围、深藏在这个街区的建筑群中。

李维建筑师的作品

沙得利工程司行,则承建了大胜胡同


说到设计大胜胡同埋没德大律师豪宅的Wladimir.Goldenstaedt,1878年出生于符拉迪沃斯托克(就是中国的海参崴)。他的继父Karl.Goldenstaedt与Wladimir的母亲Agafya.Livina结婚,继养了Agafya四个既有子女(Wladimir当时只有6岁)。德国后裔的Goldenstaedt是一名奶农和地主。这样归化的侨民被称为“俄罗斯化”,并伴随着他们的宗教信仰改变。继养获得批准的前提条件是儿童仍然保持俄罗斯信仰并在俄罗斯传统中成长。他们都以继父的姓氏Goldenstaedt为名,继而接受了良好的教育。

Wladimir.Goldenstaedt

年轻的Wladimir.Goldenstaedt从圣彼得堡土木工程师学会获得建筑学学位。他的继父在符拉迪沃斯托克(Vladivstok)这块曾经是中国的固有疆土海参崴上买了一块土地。在这片土地上,Wladimir设计了一家酒店,名为The Central,1907年完工,曾经是全市最好的酒店。迄今建筑依然存在。

昔日的The Central如今成为了商场

1910年代,Wladimir.Goldenstaedt在符拉迪沃斯托克(海参崴)设计了许多市政和私人建筑,其中一些至今仍在使用中。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因为德国人的姓氏可能会不利于他的职业发展, 1915年,Wladimir申请改名为Livin,并很快得到批准。从此,他以李维(译音,也有翻译成列文、利文)的名字出现在人生舞台上。1922年,俄国内战结束,苏联成立,布尔什维克占领了远东地区,这位建筑师选择移民到了上海,开设了一家建筑事务所。他以W.Livin-Goldenstaedt的名字在上海工作了十五年。1925年, Livin-Goldenstaedt参与了南京中山陵竞标,提交了几个设计方案,结果赢得委员会认定的第5、第6、第7名。这位俄裔李大建筑师,容我姑且按下不表,日后道来,必有另外故事。


:大胜胡同原是天主教会的普爱堂投资经营的产业之一。早在1843年上海开埠后,当外商在沪从事房地产开发经营获得厚利的讯息在西方传播时,外国教会随即跟踪而至。这家既隶属罗马梵蒂冈教廷又挂有比利时国籍的普爱堂,约在1880年前后,已委托他人试探性地在上海购置了少量房地产,继而,设立了专职机构扩大房地产的经营。当时,天主教会普安堂看中了这块邻近静安寺的地方,遂投资建造了这组规模较大的新式里弄。其实,整个胡同的建筑风格与北京胡同的四合院风格截然不同,它的结构属于法式新式里弄住宅,造型别致,装饰细腻,建筑风格既受到中国传统建筑影响,又糅合了西方巴洛克建筑风格。


文中图片、拍摄、翻译信息来源于:

斋卤味、朴先生

部分文字参考:

【上海近代建筑风格】-郑时龄、上海档案信息网


-END-



往期静安区建筑回顾:



添加微信号和公众号了解更多信息

左侧二维码添加我的微信号

右侧二维码关注三月的斋卤味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