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任脉】中脘穴:治疗消化系统疾病的第一要穴

2017-08-12 穴位大全





穴位介绍


中脘穴属于“任脉穴”,有疏肝养胃、消食导滞、和胃健脾、降逆利水,且去眼袋、美容养颜、延缓衰老等作用;中脘穴的位置:肚脐向上4寸。





穴位位置


中脘穴位于上腹部,胸骨下端和肚脐连接线中点(当脐中上4寸)。即:从心口窝到肚脐眼四寸的地方(也就是心口窝到肚脐眼中央)。




中脘穴的准确位置:位于见突到肚脐的中点处(肚脐向上4寸)。专家提醒:经常按揉中脘穴可以抑制人的食欲。食欲降下来以后,就要促进胃肠蠕动,让体内多余的垃圾脂肪排泄出去。



快速取穴


仰卧位,在上腹部,神阙与胸剑结合点连线的中点处,按压有酸胀感。





解剖位置


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腹白线、腹横筋膜、腹膜外脂肪、壁腹膜。浅层主要布有第八胸神经前支的前皮支和腹壁浅静脉的属支。深层有第八胸神经前支的分支。





穴名解说


中脘穴,Zhōngwǎn(RN12),经穴名。出《针灸甲乙经》。《脉经》名中管。属任脉。任脉、手太阳与少阳、足阳明之会。胃之募穴。八会穴之腑会。穴在胃体中部,故名。具有和胃健脾、降逆利水之功用。别名:上纪穴,胃脘穴,大仓穴,太仓穴,胃管穴,三管穴,中管穴,中碗穴。





功能主治


1、疏肝养胃、消食导滞、和胃健脾、降逆利水,且去眼袋、美容养颜、延缓衰老的作用;


2、缓解治疗胃痛、腹痛、腹胀、呕逆、纳呆、反胃、食不化、治疗慢性胃炎、胃溃疡、黄疸、胃扩张等;


3、缓解治疗肠鸣、泄泻、便秘、便血、胁下坚痛、治疗慢性肝炎等;


4、缓解治疗喘息不止、恶心、痰多、咳喘、失眠、脏躁、癫痫、尸厥、子宫脱垂、荨麻疹、食物中毒、治疗烧心等。





作用功效


中脘穴,健脾和胃、补中安神。



临床应用


现代常用于治疗胃炎、胃痉挛、胃溃疡、胃下垂、食物中毒、癫痫、精神病、神经衰弱等。



穴位配伍


中脘穴配百会穴、足三里穴、神门穴治失眠、脏躁;中脘穴配膻中穴、天突穴、丰隆穴治哮喘;中脘穴配梁丘穴、下巨虚穴治急性胃肠炎;中脘穴配肝俞穴、太冲穴、三阴交穴、公孙穴治疗胃十二指肠球部溃疡;中脘穴配上脘穴、梁门穴(电针20分钟)治胆道蛔虫症;中脘穴配阳池穴、胞门穴、子户穴(针灸并用),治腰痛、痛经、月经不调(子宫不正);中脘穴配气海穴、足三里穴、内关穴、百会穴治胃下垂。





穴位贴敷


贴药疗法:是利用温热芳香、具有一定刺激作用的药物,贴敷于穴位上而起到治病作用的。其治病作用原理有以下几个方面:


1、温经活血,行气止痛。通过药物对经穴的刺激,温通经脉,促进气血运行,从而达到“通则不痛”的治疗目的。同时尚具有沟通表里,调和营卫,温阳行气,激发经气,调整阴阳。从而对肺气虚、卫表不固、易受外邪入侵有一定作用。因此,对防病治病、强身保健具有重要意义。


2、局部的刺激作用。具有一定刺激作用的药物,可使局部血管扩张,促进血液循环,改善周围组织营养,从而起到消炎退肿的作用。药物刺激通过神经反射,激发机体的调节作用,使机体某些抗体形成,从而提高机体的免疫机能,对某些过敏性疾病起防治作用。


3、药物本身的作用。药物通过皮肤渗透至皮下组织,在局部保持药物浓度的相对优势,发挥较强的药理作用。同时通过药物对局部穴位的刺激,以激发全身精气,通过缩小血管的吸收输送,发挥最大的全身药理效应。


按摩中脘穴的手法:推揉中脘穴3~5分钟,长期按摩。可以改善黄疸、头痛等。




孕育幸福之经——任脉


版权声明:文章来源于网络,如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注:本文内容仅为普及中医常识,不做为处方,如有需要请在医生的指导下服用。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