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重磅报道|迈向波士顿:“4+X”助力清华大学国际化

2016-05-23 清华大学国际教育 清华大学国际教育
重磅报道|迈向波士顿:“4+X”助力清华大学国际化


文|倪弋、楼淑颖
2016年5月6日,清华大学和波士顿大学两校全面合作的签约仪式在美国波士顿大学举行。清华大学校长邱勇和波士顿大学校长Robert A. Brown共同签署了两校合作协议,这标志着清华大学和波士顿大学在学生培养与科研等方面全面合作的展开。作为双方合作的第一个项目,双方校长签署了清华大学自动化系和波士顿大学系统工程学院“4+X”联合培养研究生项目。

清华大学校长邱勇和波士顿大学校长Robert A. Brown签署协议
“4+X”:本研贯通的创新性培养模式

所谓“4+X”,是清华大学自动化系率先提出的本研贯通、国际化、开放式人才培养模式,学生通过本项目的培养可以获得清华大学与波士顿大学的研究生学位。具体而言,“4”所指的是清华大学本科生所受的4年本科教育,“X”则有可分为三种不同类型研究生培养模式:(1)“4+1”:自动化系大三本科生,经过遴选,被波士顿大学硕士学位项目录取。录取的学生,在清华大学完成本科4年学习,获得本科学位;在波士顿大学学习1年,获波士顿大学硕士学位;(2)“4+2”或“4+3”:本科大四经过面试推研录取为清华大学自动化系的硕士研究生,研究生期间赴波士顿大学学习1年,返回清华大学学习1-2年,完成硕士研究生培养环节及论文答辩后,同时获得两校的硕士学位;(3)“4+4”或“4+5”:本科大四经面试推研录取为清华大学自动化系博士研究生,研究生期间赴波士顿大学学习1年,返回清华学习3-4年,完成博士研究生培养环节及论文答辩后,同时获清华大学工学博士学位和波士顿大学硕士学位。

创新的思路往往来源于历史问题和现实瓶颈的激发。自动化系之所以提出“4+X”这一极具创新性的培养模式,也有着其深刻的历史和现实原因。1995年之前自动化系一直实行5年制的本科,学生在一入学之时便会进行专业方向(如电子学方向、过程控制方向、控制理论方向)的细分,并在本科的最后2年会着力进行细分方向的“专业教育”。此种培养模式的优势在于:既保证了对自动化领域教育的“通识性”和全面性,又兼顾了细分方向的“专业性”和针对性,也使得学生对自己所学领域和方向有着全面而深入的理解。然而在1996年之后,学校将本科学制从5年压缩为4年,学制的压缩使得原本的“专业教育”的时间减少,本科阶段原本的专业方向细分变得难以为继,只能用研究生阶段的1年乃至更多的时间去进行原本的“专业教育”,这不仅造成了时间和效率上的浪费,也容易导致“博而不专”、“万金油”的不良趋势。因学制压缩所导致的这些问题,不仅仅是对自动化系,对于清华大学的其他院系(尤其是工科院系)而言,这也是一个较为普通并需要直面和解决的问题。

而“4+X”这一本研贯通的国际化培养模式,正是为了解决这一问题的教育体系创新。“4+X”将本科生和研究生教育顺畅衔接、贯通培养,让学生能在经过本科4年的培养之后,不仅打下扎实的“通才”基础,而且让其在专业方向也能具备较深的造诣,并且能非常流畅地进入对应的专业领域,最终让教育回归原本“既博且专”的正轨上来。求得“通识性”与“专业性”兼备,无疑是高等教育立足追求并到达的价值和目标,自动化系“4+X”本研贯通的创新模式,正是为实现这一目标的积极尝试,也为其他院系提供了良好的启发和借鉴。

何毓琦讲席教授(左)与清华自动化系党委书记张涛教授(右)
讲席教授组:塑造教育国际化的基因

“4+X”项目的顺利推进并最终实现,除了立足于自动化系“本研贯通”的历史背景和理念基础,还得益于自动化系所设立的国际化讲席教授组的巨大支撑。该讲席教授组成立于2001年,是清华大学校内第一个讲席教授组,以何毓琦教授(哈佛大学终身教授、美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及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长期从事系统控制科学及工程应用研究,是当今全球自动化领域的顶尖学者)为核心,至今已历时15年并日益壮大和愈发国际化。

“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有大师之谓”,为了更好地让这些大师们真正地扎根在清华大学并更好地发挥其的作用,自动化系在设立此讲席教授组之时可谓“煞费苦心”地在机制建设上大力推陈出新。为了配合讲席教授组的设立,自动化系专门成立了一个叫“智能与网络化系统”的研究中心,使其能够与讲席教授组能很好地配合在一起,在这个中心里清华自动化系自己的教师(教师、副教授、讲师都有)和这些讲席教授们共同融合成了一个密不可分的团队,这个团队共同进行教学、指导科研、带研究生。这一模式能够良好地将讲席教授们在海外获取的学识、经验、视野、学术标准、指导学生的模式等,让这些国际化教育的精髓能全面深入地在清华大学生根发芽、开花结果。不局限于传统意义上的讲席教授完成传统的授课、报告等基本教学任务,更重要的是,此种模式从根本意义上长期性地塑造了系统性国际化的基因,并源源不断地培养了一批批具有国际视野和水准的教师和学生。

对于“4+X”项目的最终达成,离不开讲席教授组所塑造的国际化基因,与此同时其还作为连接大学和海外连接沟通的纽带,同时发挥着对外宣传窗口的巨大作用。正是因为讲席教授组的存在,使得在这样一个“酒香也怕巷子深”的时代,清华大学自动化系的水平和成果才能更清晰全面地为世界所知、并得到世界一流同行的认可乃至瞩目;此外,讲席教授组促使了自动化系能广泛多元地了解和接触世界一流同行,并为与之进行交流合作奠定坚实的基础;也正是基于此种长期形成的基础,同波士顿大学合作的“4+X”项目才最终落地生根。对于自动化系而言,此次同波士顿大学合作的“4+X”项目是其国际化教育的一次成功尝试,也充分验证了“4+X”这一国际合作模式的可行性。然而,这只是自动化系全面布局国际化的开始,依托“4+X”这一模式,未来自动化系将同更多的海外名校、开展更多元研究方向(清华大学自动化系下属有7个二级学科方向)和更深入研究领域的广泛合作。甚至于对于清华大学其他院系乃至于整个校级层面而言,“4+X”的模式也不失为一种可供充分借鉴的成熟范本,助力清华大学迈向“更国际”的第二个百年辉煌!

清华大学和波士顿大学两校专家共庆协议签署
迈向波士顿:清华大学国际教育的创新举措

“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此次“4+X”项目驻足波士顿地区、选择同波士顿大学合作,无论自动化系还是清华大学校方,都有着深谋远虑的全面考量。

波士顿大学一景

首先,就院系合作的专业领域来说,波士顿大学系统工程学院的水平在全球范围内属于顶尖行列,其与清华大学自动化系的相关专业领域有着极高的契合度和广泛的合作空间, 清华大学自动化系和波士顿大学系统工程学院将在智慧城市、智能交通、智能机器人等方向深入开展学生联合培养与合作研究。其次,从综合的校际合作层面考量,波士顿大学作为一所历史悠久的全球顶尖私立大学,同时也是全美第三大私立大学,在全球有着很高的学术声誉,《USNEWS Best Global Universities Rankings》2015-2016全球大学排名第32名,其在国际上的综合实力排名与清华大学属同一梯队,此次“4+X”合作项目的顺利实现,更是为两校开展多领域、全方面的交流合作提供了有效范本并奠定了坚实基础。第三,波士顿大学所在的波士顿地区,不仅拥有全球领先的高等教育资源(哈佛大学、麻省理工学院、波士顿大学等全球知名高校汇聚于此),还同时为国际学生提供了优越的创新创业环境和众多高科技产业实习、就业机会。

清华大学国际教育秉持提升学生“国际胜任力”(Global Competence)的理念,其旨在实现“能在国际环境下或国际舞台上自如地行走,包括能有效地交流表达,有跨文化的理解力,能与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和谐共处等”。对以建设世界一流大学为目标的清华大学而言,提升“国际胜任力”也势必意味着其学子在立足本土并走向世界的进程中、在以全球的标准来看也应能发挥旗帜性的作用。清华大学牵手波士顿大学、迈向波士顿地区,就是希望为清华学子提供一个迈向全球科教和创新前沿地带的平台和机遇,去融入、学习和竞争,在国际化的视野和舞台上成为学术大师、兴业之士、治国之才。此次“4+X”联合培养研究生项目作为清华大学国际教育的一项创新举措,不仅对建立清华大学研究生教育国际化品牌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为开拓清华大学的国际化教育模式,提供了一个极具示范和借鉴意义的创新性蓝本。

(注:本文系对自动化系党委书记张涛教授、系副主任贾庆山教授的访谈整理而成)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