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五月,东方风来,万物生长,世界的目光再次聚焦中国。应国家主席习近平之邀,29位国家元首、政府首脑,3位重要国际组织负责人,以及来自130多个国家的1500余名各界贵宾齐聚北京,参加中国首倡主办的“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共商“一带一路”建设合作大计,共绘互利合作美好蓝图。
“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民相亲在于心相通。”“一带一路”建设不仅是经济层面的互利共赢,也是文化和教育层面的“相遇相知”。近年来,清华积极响应国家倡议,积极发展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高校、企业和社会各界的良好合作关系,持续为“一带一路”厚植民意根基、培养创新人才、贡献专家智慧,成为“一带一路”建设中不容忽视的清华力量。
积极推进
共建“一带一路”教育行动
推进共建“一带一路”,为推动区域教育的开放、交流与融合提供了广阔而良好的契机。在刚刚过去的一年里,校长邱勇、校务委员会主任陈旭、副校长兼教务长杨斌先后率团访问泰国、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地,加强与当地政府、高校、企业、非政府组织和社会人士的交流,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建设提供人才支撑与智力支持。
2016年7月,清华制定了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全球战略。“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各兄弟院校,是清华全球合作伙伴中的重要组成部分。2017年4月29日,由清华牵头发起的“亚洲大学联盟”正式成立,围绕“一带一路”倡议规划的愿景,稳步推进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教育和文化交流。
5月14日,清华大学校长邱勇与来华出席“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的印度尼西亚总统佐科·维多多会谈,并与印尼工业部签署合作意向书,推动与印尼工业界及大学的交流合作,共同为工业4.0培养创新创业人才。当天,清华还发起成立了全球可持续发展研究院,同期举办了“一带一路”与全球可持续发展学术论坛,海内外专家学者共聚一堂,为“一带一路”建设建言献策。
5月18日,为深度参与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施和“一带一路”倡议,落实北京“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相关成果,校长邱勇前往以色列,深入推进清华大学与以色列大学间的交流合作。在耶路撒冷以色列总统府,邱勇与以色列总统文·里夫林举行会谈,介绍清华近年来在推进创新人才培养和国际化发展方面所取得的重要成果,特别是作为“中以7+7研究型大学联盟”的中方牵头单位,积极推进两国高校合作的进展情况。期间,邱勇出席了由清华大学与以色列特拉维夫大学联合举办的第二届中以创新论坛,共同围绕“创新改变世界、创业推动发展”的主题进行深入探讨,引领跨国界沟通与交叉领域的创新。
多方参与
为“一带一路”贡献力量
“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召开前夕,清华大学全球共同发展研究院发布了《打造“一带一路”升级版:从顶层设计到国际共识》报告,建议筹建“一带一路”合作与发展组织(OBOR)。报告提出,“一带一路”必须聚焦重点,通过聚焦重点方向、重点地区、重点项目等,带动“一带一路”连成一条线,带动周围一大片,并提出四条政策性建议。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副院长、全球共同发展研究院副秘书长赵可金表示,OBOR的运作应坚持多方众筹、权责相当、复合代表、包容开放四项基本原则。据悉,该建议已经向国家有关部门提交。清华大学“一带一路”战略研究院也积极发挥智库作用,就如何办好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向国家有关部门提交了书面报告。同时,针对“一带一路”战略实施过程中的全局性、战略性、前瞻性问题,“一带一路”战略研究院正在牵头开展多项研究课题。
5月13日,由清华大学中国与世界经济研究中心、清华大学苏世民书院、金砖国家经济智库、重建布雷顿森林体系委员会共同主办的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智库峰会暨第四届金砖国家经济智库论坛在京举行。美国保尔森基金会主席、前财政部长亨利·保尔森,重建布雷顿森林体系委员会执行长和创始人马克·乌赞等“重量级”嘉宾出席论坛。与会者认为,“一带一路”是解决当前世界经济问题的新方案,为实现联动式发展注入了新能量;“一带一路”区域将建立灵活、有效的金融合作机制,提高资金使用效率,有助于实现区域共赢和完善国际金融体系。
清华大学国情研究院院长、公管学院教授胡鞍钢,苏世民书院院长、经管学院教授李稻葵参加了“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在5月16日举行的校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会上,两位教授应邀出席并畅谈了参会感受。他们表示,此次高峰论坛取得的成果远超预期,充分展现了“一带一路”国际合作的巨大活力。“一带一路”是中国与世界的共同机遇,清华既要“借势”、又要“助势”。建议学校以“一带一路”建设为契机,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智库建设等方面主动作为,为“一带一路”战略实施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
为了打造更美的“一带一路”峰会,清华美院教授杜异带领设计团队,历时六个月完成了“峰会”北京市城市景观总体规划和部分专项设计。其中“峰会”现场实景会标的设计实施工作由清华美院副院长曾成钢带领团队完成,城市宣传系统设计由视觉传达设计系副教授王红卫担纲完成。从国家大剧院美轮美奂又毫不铺张的夜景照明到和谐清新的道旗、横幅,无不彰显着大国风范、古都韵味和开放包容、诚意待客的氛围。
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召开期间,100名清华学生志愿者积极参与其中,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媒体服务、技术保障、会场指引……高峰论坛的各个环节中都活跃着清华志愿者的身影。据悉,本次参与论坛的志愿者全部经过通用培训、专业培训、岗位培训和实地演练,于5月12日正式上岗,选拔条件非常严格,可谓优中选优。
志愿者的工作十分琐碎,却又必不可少。摆放桌椅,检查电脑,添加打印纸……清华志愿者们对每一个环节都丝毫不敢懈怠,踏踏实实地做好每一项工作,嘴角始终挂着微笑。他们用自己的热情与才华,向来自世界各地的嘉宾展示着青春中国的风采。
谈起做志愿者的感受,外文系本科生朱海雯说,“‘一带一路’高峰论坛是我国今年非常重要的主场外交活动之一,作为大学生群体的一员,希望在这次活动中做好一个‘螺丝钉’,为‘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
打造“一带一路”
立体化人才培养体系
“一带一路”国家战略的提出,对高校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提出了更高要求。培养具有全球胜任力的高素质、复合型、创新型人才,大力推动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跨界创新、融合发展,为“一带一路”战略实施提供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已经成为清华服务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着力点。
在2017年的本科国际学生招生中,清华大学在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泰国等“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开展了近30场宣讲和交流活动,邀请多位优秀教授巡讲,传播中国的大学文化和大学精神,介绍最新科研成果,扩大中国高等教育在当地的覆盖面和影响力。在2017级拟录取的国际学生中,来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学生达到140人,创历史新高。5位马来西亚著名企业家还捐赠了450万马币成立清华马来西亚奖学金,用于资助在清华学习的马来西亚学生,也为未来面向“一带一路”的教育合作和交流提供了有力支撑。
2017年,清华新增“国际事务与全球治理方向”本科培养项目,着重塑造学生具备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使命感,大力提升学生跨文化的协作和领导能力,包括语言、沟通、谈判、领导力以及融入多元文化的能力。项目通过主动调整人才培养结构和发展导向,引导学生聚焦“一带一路”和全球发展与治理,广育国家战略发展亟需的各类人才。
在研究生培养方面,学校启动建设核能与核技术工程领域专业学位硕士国际人才培养项目,自2017年起,每年向海外招收30名核电工程硕士国际学生。目前有9个国家的国际研究生报考,全部是“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与此同时,学校积极建设水利系全英文授课的博士、硕士学位项目,设立清华大学发展中国家研究博士项目,开办国际工程管理硕士项目等,旨在为“一带一路”建设培养更多高端人才。
与此同时,清华还鼓励学生立足自身特色和学科优势,积极参与“一带一路”相关主题实践。2016年暑期,清华首次建立了博士生必修环节社会实践海外基地,派出首支社会实践队伍远赴非洲肯尼亚,参与当地近百年来第一条新建铁路——蒙内铁路的建设。同学们将社会实践与服务国家战略相结合,在实践过程中倾听发展中国家的声音,了解相关国家的发展经验,建立对世界和中国发展趋势的正确认识。2017年寒假期间,“丝路新探”等多支学生社会实践支队奔赴海内外,在跨文化、跨地域的实践中仔细观察体会,以年轻人的责任感思考探索,深入了解不同的生活和发展方式。目前,清华与“一带一路”沿线的中资企业共建了30余项博士生必修环节社会实践海外项目,选拔优秀研究生赴海外开展必修社会实践,通过积极了解与参与“一带一路”建设,培养高水平国际化人才。
顺应时代发展潮流,延续人类文明发展的脚步,“一带一路”开启了全新的历史节点。在这个节点上,围绕“一带一路”倡议规划的愿景,搭建“全球智慧链”, 助力“一带一路”教育发展,清华人正在以实际行动,默默耕耘,书写着清华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