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从两国一课到全球一课:跨国实施教学的创新探索

曹博士好,同学们好,这里是韩国首尔国立大学!

姜教授好,同学们好,这里是清华大学!很高兴又见到你们!

本学期的每个周一下午,在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一楼的智能媒体演示实验室内的《中韩对话》课堂上,都会出现这样的热闹景象:跨国视频连线将中韩两国最高学府的学子聚集在一起,进行积极的交流、讨论,使跨文化沟通零距离。

课堂实况

       当镜头给首尔国立大学的一组同学特写时,三位同学笑着挥手示意,陈述了自己的研究议题——对香港和芬兰两地青年的消费行为进行比较,揭示两地青年的消费观念差异,并分析差异背后存在什么样的文化原因。清华大学的大四学生谢铭琪对着摄像头举手提问:“你们研究的是青年消费观念差异,但你们将研究对象的年龄限定在了18-23岁,这个年龄段的人主要是大学生,并没有太多收入,他们的消费行为能否准确地代表全体青年?是否应该将工作后的有收入青年人纳入研究范围?”

课堂实况

       当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的薛号琳同学陈述完自己的小组研究——对比中韩娱乐产业中男星的男性气质变迁后,首尔国立大学的一位韩国同学建议道:“你们在研究中用了celebrity一词,但这个词的操作性定义是什么呢?在韩国,歌手、偶像、演员、搞笑艺人是不一样的,也许你们的研究可以对不同的类型进行进一步的区分和说明。”这门由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和韩国首尔国立大学亚洲研究中心共同创办的跨文化交流课程,为两国学生提供了比较分析文化差异的全新视角。基于先进的技术设备,以高清晰度、流畅的音视频实时传递,给选课学生带来与普通课堂完全不同的学习体验。在这样的课堂上,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更直接、更深入。

       这门课创办于2012年,每年都有约20名清华大学学生和30名首尔国立大学学生选课。两校师生每周一次通过屏幕进行“面对面”的交流,并在课后进行合作研究。首尔国立大学的课程导师为姜明求(Kang Myungkoo)教授,韩国著名文化传播研究学者、亚洲研究所所长。清华大学的课程导师现为新闻与传播学院的曹书乐副教授,史安斌教授和郭镇之教授也曾担任本课程的导师,目前参与协同教学。

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专家杜宁凯(Nicholas Dirks)与任课教师交流

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专家加里·麦卡洛克(Gary McCulloch)参与课程讨论

       课堂内容主要由系列讲座组成,常规讲座包括:跨文化传播概论、中国媒体纵览、东亚社会的现代性与后现代性等学术讲座,以及在京韩国企业家/在韩中国企业家、在京韩国记者/在韩中国记者、在京韩国学生/在韩中国学生等圆桌论坛。讲座后两校师生进行充分的问答与讨论。

       尽管这是一个小型课堂,来演讲的嘉宾却各具特色,有的是重量级的,有的则人气很高。前韩国驻华大使权宁世曾欣然应邀来访,韩剧《来自星星的你》的导演张太维也曾站在这个讲台上。

前韩国驻华大使权宁世做题为

《韩中关系的现状与展望》的讲座

袁驷副校长赠送礼物给前韩国驻华大使权宁世

       学生课后的中韩文化比较小组研究主要围绕四个领域展开——个人主义、物质主义、传统文化和性别研究。曾经做过的研究议题包括:韩屋与四合院的现代化改造对比;中韩青年的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比较;中韩电影对传统文化的呈现;青年人的消费观等。

        “在六年来的教学过程中,我一直在思考,如何让学生更多地深入开展跨文化沟通,以此增进他们对社会现实的理解,并促进更有质量的学术研究。”中方课程负责人曹书乐副教授说。

       “东亚地区的大学间交流频繁,但学生之间的交流十分有限,我希望把学生间交流常态化,这是开设课程的首要目标;第二则是希望学生通过上课避免‘自我中心主义’,通过对‘他文化’的理解,来反观自身文化,从而加深对自己的认识,”韩方课程负责人姜明求教授说。

2012年,韩国首尔国立大学姜明求教授带学生来访


       2013年课程的选课学生郭宋立在与韩国学生的面对面交流中发现“等级制度”成为影响两国社会阶层向上流动的障碍,但韩国的等级制度更为森严。郭宋立表示:“有效的跨文化沟通或学习就应该是人对人、面对面的,而不是隔着媒介。学术角度的交流让我们的视野和思维意识少了些狭隘。”

       两校的学术交流不仅限于在视频连线的课堂。在过去六年中,韩国选课学生曾在老师带队下访华一周,参观北京的重要媒体,和清华学生面对面交流;清华学生曾组队参观韩国驻华使馆;在清华课堂中表现优秀的中国选课学生,也有多人获邀访韩一周,或受全额资助参加首尔国立大学的暑期学校。这极大地促进了两校师生的沟通,特别是让两国年轻人改变脑中的刻板印象,看到和了解到真正的中国和韩国。

       作为一门全校任选课,清华的选课学生来自各个不同专业,每年都有约一半的同学来自工科院系,他们带着完全不同的方法论和思维训练进入到这个人文社科的领域,学习质化和量化的社会科学研究方法,克服学科壁垒,对自己感兴趣的跨文化议题展开探索和沟通。

       而近年来,越来越多的首尔国立大学的国际交换生选修这门课程,他们来自美国、加拿大、德国、法国、荷兰、澳大利亚、芬兰等多个国家,带着对东亚文化的好奇来到课堂,又在课堂上贡献和分享着西方世界的文化观点,让选课学生获得更为多元化的视角。

任课教师曹书乐副教授与2017年秋季学期选课学生合影

     新百年的清华将走向更国际、更创新和更人文,《中韩对话(Global Communication Cross-cultural Explorations in East Asia)》这门课通过全新的课堂教学模式,努力拓展在校学生的国际视野,促进跨文化的学术交流,是学校国际化课程建设的有益探索。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