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意识
鲍勃·迪伦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后,谈论他的文章多了起来。有篇文章中提到这么一个细节:鲍勃·迪伦在写那首叫“Dignity”的歌时,在草稿本上反复修改,改了40页纸,最后还不满意,从当年的专辑里拿掉了。
从功利一点的角度讲,凡是要给别人看的东西,都是你的产品。你的产品塑造你的品牌。你的品牌决定你的职业生涯。一个走技术路线的人,想有好的职业生涯,就要有精品意识。你的代码要是精品,你的文章要是精品,你的PPT要是精品,你的演讲要是精品。精品怎么来?靠精工细作。
有个常见的误会,认为相声表演就是两个人心里大致有数,上台随便一说,台上主要靠即兴发挥。实际上,每一句看似随意的台词、每一个动作、每一个表情,甚至每一处停顿的长短、每一个语调的高低,都是事先设计好的。演员在台下反复对词,精心把这些设计好,然后上台,严格按照设计的来。这个,在相声里叫“死纲死口”。马三立先生的相声,乍听起来全是口头语,零碎句子,各种语气词,感觉就是随意拉家常,实际上全是“死纲死口”。“死纲死口”不是僵化,而是精心设计精心准备。
精品意识,很大程度上是天性。但是,如果就是个普通人,甚至是个马马虎虎的人,但有功利心,也能出精品。人为财死,鸟为食亡,为了名利下功夫好好干,也行。追名逐利,只要不走歪门邪道不坑人害人就不是坏事。要是又马虎,又“淡泊名利”,那就彻底没指望了。淡泊名利和不求上进、好吃懒做是有区别的。谢安、陶渊明那叫淡泊名利,人家出的活儿样样是精品。
然而终极的精品,还是要靠那些天性追求精品的人。卢延让说:“吟安一个字,拈断数茎须”。贾岛写出“独行潭底影,数息树边身”后,在下面注道:“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李贺的母亲看了李贺装草稿的书囊,心疼地说:“是儿要呕出心乃已耳”。曹雪芹写《红楼梦》,“批阅十载,增删五次”。顾炎武写《日知录》,甚至一年中“早夜诵读,反复寻究,仅得十余条”,最终“积三十余年,乃成一编”。像这些状态,靠功利心驱动是没办法做到的。必须是本性追求完美,并且热爱所做的事,能从中获得极大乐趣的人才可能做到。
希腊神话里,皮格马利翁倾尽心血雕刻了一尊少女像,甚至爱上这尊雕像。最后维纳斯被他感动,给雕塑赋予了生命。能出精品且能从中获得快乐的人,是这些内心就追求精品的人。追求精品,才能成就神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