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亲历者说】不是“苍山”不好,而是“兰陵”更好

商伟凡 地名笔谈 2022-03-18

事由:6年前,我受民政部区划地名司委托,在京组织山东省苍山县拟更名为“兰陵县”的专家论证,并执笔完成了论证报告。经国务院批复同意更名后,参与论证的我等4人应邀出席苍山县更名工作会议,由我代表作了如下发言——


今天,2014年1月21日,山东省苍山县人民翘首以盼的县域称号——兰陵,终于降临这块历史悠久、文化深邃的土地!作为国家层面三年间两次组织苍山县更名论证的地名学者,我站在这个见证历史转折的讲坛上,和昨天的苍山人民、今天的兰陵人民一样的高兴,一样的激动!
限于苍山县更名工作会议安排紧凑,参加去年11月9日更名论证并结伴从北京前来的四位专家推举我代表发言。在从枣庄东站赴苍山的汽车上,我提议:为准确表达各位心声,请将自己的想法凝炼成一句话,由我向大会扼要解读,以此祝贺千年古县“兰陵”再获新生——

中国人民大学的华林甫教授说:“苍山,早就该叫‘兰陵’了!”这也是去年论证会一致通过苍山县更名时,他讲的第一句话。我的理解是,苍山县成功更名为兰陵县,首先是历史、地理赋予的机遇和厚爱,尤其应当感谢一“地”两“人”:一地,即今之县辖兰陵镇;两人,指自古与兰陵息息相关的荀子和李白。
试想:今苍山县与古兰陵县,地域非但不能“一对一”吻合,差异还比较明显,因而古兰陵县行政中心“兰陵镇”在苍山县境内就成为最有说服力的更名理由。换句话说,如果1953年撤销兰陵县时未将其“心脏”兰陵镇划属苍山县,今天的一切便无从谈起。
试看:始创于战国楚地的兰陵县,两任县令竟是我国著名思想家荀子,以至于后来人无不肃然起敬,感慨今之县名“兰陵”姗姗来迟;而诗圣李白一句“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光”,为人们世代吟诵遐想、饮酒思源,“兰陵”声名也随其“义务推介”远播万里。
中国测绘科学研究院的牛汝辰研究员说:“苍山不老,兰陵不新。”这是说,旧县名“苍山”在字面上给人以苍老之感,而这个诞生于人民解放战争的建制县实际仅存在了66年;今天刚刚问世的“兰陵县”何等年轻,而其前身早已跨越了从战国至今的两千余载。
兰陵,这个在国家县级政区序列消失多年的县名得以恢复,其意义远远超出常人对新旧名称更替的估量——从“苍山”到“兰陵”,意味着县域从全国年轻县份之列一举跃入“千年古县”并名列前茅(现存战国设县似凤毛麟角),又随历史文脉复原而从鲁南边陲跃出:辐射全国,走向世界。
以全身心支撑今兰陵县的旧县名“苍山”,尽心竭力完成了特定时期的历史使命,把引领全县的重担交给更胜任未来发展宏图的“兰陵”。为铭记其不朽功绩,建议在兰陵县境永存“苍山”的历史印记,例如,县城命名“苍山大道”,山体无存的“苍山”予以立碑追念。

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研究所的厉兵研究员说:“八年艰辛,终成正果。”此言当为有感而发:八年来,苍山县的前、后任领导集体,执着地以县域更名护佑长远发展,可谓远见卓识。但更名历程并不平坦,先是出师不利,再是绝处逢生,继是坚持不懈,最后大功告成。
毋庸讳言,三年前更名未获通过的国家论证会也是我组织的。正因为初战受挫,才有日后的痛定思痛、亡羊补牢,成功也才显得弥足珍贵。在好事多磨的几个阶段,我的所谓“名言”被在座的一些同志归纳为:遥遥“有”期,势不可挡,呼之欲出,说时迟那时快……
既属国家民政部一员,我在此忍不住要替当地民政部门说几句话。作为一方地名行政主管部门,苍山县民政局率先向县委、县政府提出县域更名建议(当为“始作俑者”)获得支持,三任局长“前赴后继”具体落实:田局长开创,张局长推进,王局长完成。
至于我,中国地名研究所顾问、中国地名学会副会长商伟凡,奉献的贺词是“兰陵长乐”。一年前拟就此句,本用于祝贺1947年首任中共兰陵县委书记刘向一的百岁寿辰,而今转用于新生的兰陵县也很贴切——何以“长乐”?前提便是“和谐”,唯此方能“笑口常开”。
如今,苍山县继承“兰陵”之名已昭告天下,而担负“兰陵”之实尚任重道远。若论种菜、开矿、修路、盖楼,县名改不改真的无关紧要;但从历史与文化视角品评,“兰陵”与“苍山”可谓天壤之别:一次更名,将带来对县域发展的重新定位、定向、定局,谁能说由此“高起点”出发创造不了改天换地的奇迹?
兰陵县的当务之急,似应围绕“兰陵文化”这一精神支柱谋求全面发展,如:理论上概括其内涵、提炼其精髓,构筑兰陵博物馆、兰陵书院等人文景观,制订围绕主题的旅游规划、地名规划;同时,倡导与之相适应的社会风尚,因为这里是“后圣”(荀子)治理过的地方……唯此,盛“名”之下方能其“实”相副。
依我们的设想,未来的县域“兰陵”应该是这个样:一座依傍青山绿水的新兴城市,一个历史文化名城中的后起之秀,一处远近人们喜闻乐见的圣洁之地。昨天,苍山人民热切期盼“兰陵”之名早些到来;今天,我们衷心祝愿“兰陵”之实梦想成真……

与会专家与新生的“兰陵县”合影(左起第三人为作者)



作者简介

商伟凡,1954年生于河北石家庄,曾任民政部地名研究所(中国地名研究所)应用理论研究室主任、副所长、顾问,研究员。


本文选自《天地经纬——地名纵横谈》,社会科学文献出版,2015年8月第1版。地名笔谈刊发前,作者审定文章并提供配图照片,特表感谢。

往期推荐


【专家观点】我国地名的国家标准化问题

2020-06-24

论我国地名更名

2016-01-22


在看点这里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