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毕业进入红圈律所,有这些得与失【菁华】

2018-03-06 律菁英

来源:清的菜园

作者:兔子清

本文首发于无讼阅读



最近和学妹聊天,得知法学院又把研究生改为了两年制,搞得同学刚入学就焦虑就业,颇有几分刚被允许恋爱就被催婚的既视感。可是,有多少人在学校时能有清晰的职业规划呢?不过是只言片语的概念(比如投行、私募、非诉),对某项职业脸谱式的印象认知(比如影视剧中的离婚律师),以及师兄师姐道听途说的建议(比如本文)。积极主动的,做了些实习,奈何一猛子扎进打印复印整理底稿中,难以从琐碎的工作里窥见一份职业真实的样貌。


我知道红圈二字,对今天在校的法科学生,仍有吸引力。倘若你对律所感兴趣,尤其对所谓红圈律所有所向往,我愿意基于自己的经历,和你聊一聊,一毕业就进入红圈律所,你能收获些什么,可能失去些什么。我尽量在记录有所得的同时,展示那些可能被错过的东西。


同时,这种记录是个人化的而非普适的,是偏见的而非中立的。



A面:得到


体面

红圈律所都能给出一份体面的薪水和适当的奖金。


所谓体面,不是月入五万,而是比同期应届平均薪酬高30%-50%。这几年,大所加薪假消息不断,什么应届两万起。就广州而言,可以负责任的说,一般到不了这个数。


所谓适当,是年终1-6个月奖金。是多是少就要看和谁比了。反正,那些现金堆满桌、数十台苹果叉抽奖、几十个月年终奖的,不会是我们严谨低调的律所,他们有个共同的名称,叫“别人家的公司”。


红圈律所还标配高大上的办公场所,位居城市CBD,就是地铁最挤、吃饭排队时间最长、楼层最高、大楼来访登记最复杂、电梯使用最晕菜的地方。基于红圈所名字大多出自古籍,有所讲究,装修风格也多为古典中式,大气端庄,简约不简单。除了少些生气盎然,这环境我是喜欢的。


另外就是小恩小惠。红圈律所历史悠久,人文气息浓厚。年度旅游、生日会、年会、培训、沙龙、内部刊物、征稿、徒步,办得有声有色;成功的将律师与客户的敌我矛盾,律师与合伙人的人民内部矛盾消解于谈笑玩耍间,为旷日持久的尽调、改不完的合同和写不完的报告增添多抹亮色。


这是物质所得,是收获中最直观的内容。六个字评价,很丰富,不咋地。



专业

我常常收到客户或同事这样的评价——专业。虚荣心得到5秒满足的同时,感激自己数年律所工作经历。专业这词儿,拆开来讲,体现在技能、思维和气质三个层面,排序分先后。


技能是基础。以非诉律师为例,如何开展法律研究,草拟备忘录,开展尽职调查,撰写尽调报告,起草法律意见书,审阅修改交易合同……都是吃这碗饭的技能。每一类事项背后,又衍生项下技能。以尽调为例,如何核查目标公司历史沿革、核查关联方、分析是否构成同业竞争、核查重大债权债务……都是在律所会得到的锻炼,不,应该是千锤百炼。这些技能,往后在其他领域的工作中,常常是互通的。比如尽调或法律研究,倘若你从律所去券商或私募机构,打怪技能同样派上用场。


比技能更重要的是思维。不仅是律所,从步入法学院第一天起,我们就对自己的逻辑思维能力有更高的要求。所谓逻辑思维能力,通俗点就是围绕问题/目的,化繁为简的能力。一个出轨事件,吃瓜群众关注口红色号、入住酒店;律师关注证据、过错、赔偿请求。技能只是具体动作,背后实质是分析问题的思维。思维的锻炼,是我认为律所给予职场新人最好的礼物。几年下来,你会发现,你和10分钟讲不清楚一件事,写5页纸不分层不分项的人,很不一样。


最后一个体现是气质,说起来有点虚,主要在举手投足和工作习惯中流淌。红圈律所对衣着装扮有较高的要求,强调通过着装和第一印象获得初步信任。以女孩为例,那种职场轻熟女风,日系性冷淡风,办公室里的律政佳人们就是行走的教科书。他们的穿搭,比很多公号推送的毫无实操性的软文强。此外,言出有据、不知道不瞎讲、重要往来注重留痕、意见沟通首选电邮等工作习惯,也能让人在好看的穿搭外,感受到你受过专业训练的气质。



独立

律所架构大多比较扁平化,无论公司制还是合伙制,都以业务为导向。律师们为了项目,身体已然被掏空,这带来两个好处。一个,氛围轻松愉快民主自由(此处一定要强调就我个人体验而言),合伙人没有太多领导架子,一心扑在项目上,有什么建议可以当面或电邮沟通。相较于国企、大集团说个事得山路十八弯逐级上报,律所简单直接很多。这种氛围,几乎没有培育办公室政治的土壤,让刚从校园走出的同学们便于集中精力,打怪练级。


另一个,要求独立自主行侠仗义。虽然处于某个部门或团队,但大家都有自己在跟的项目或案件,你必须学会靠自己解决大部分问题。不仅如此,管好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之余,还要随时响应部门或团队其他突发的项目支援请求,救小伙伴于甲方逼迫的水深火热之中。长此以往,你会收获比别人更多的成长。


红圈律所在关注青年律师的培养和指引上,也做得更好一些。所内合伙人的分享、所际交流、定期培训、与泛法律服务机构或法律新媒体的活动合办,都有利于新人成长。更为重要的是,律所氛围中弥漫的扁平化和终生学习两种因子,对我们可能形成的独立人格大有裨益。你有很多机会独立使用自己的脑袋,向比自己资深的律师或你的合伙人说不,阐述己见,只要言之有据。


独立这项珍贵的品质让你未来在江湖闯荡中能基本分辨,谁在胡说八道。事实上,高等教育最重要的目标就是确保毕业生能够辨别“有人在胡说八道”。我们通过挑战和被挑战,通过直面异议和分歧,来学习这种能力,并在这当中找到自己的道路。



B面:失去


可能更高的薪水

首先仍然是物质的,一份可能更高的薪水或奖金。红圈律师大多为授薪,其实就是固定薪酬+奖金。项目让我哭也好,让我笑也好,对我的收入都无关紧要。横向相比,同一个非诉项目中,券商一般基于项目成功或交易达成,对经办团队会分配较为丰厚的奖金。但在律所,除了极个别会在年终奖中稍有体现外,大多就像白鸽奉献给蓝天,星光奉献给长夜,纯当成长和锻炼。


充裕的闲暇

注意,是充裕的闲暇,不是没有闲暇。常有同行问,“你们在大所的,是不是特别忙啊?”“不是。”“不会吧,我前几天还看到A发朋友圈说来大姨妈凌晨2点还在喝咖啡赶文件……”这样的小姐姐,的确有,但不是常态。其实,这个问题得区分不同律所不同团队不同人,不同律所,有不同的加班文化。同一个所,不同团队,也很不一样。


总体而言,律师就不是一个享有太多闲暇的职业,无论是不是在红圈。从监管到客户,不会给律师留下充裕闲暇。无论是我还是身边的合伙人或小伙伴,带着电脑旅行、带着电脑回家是主旋律。2014年毕业旅行去台湾,男票陪同前往,他当时同在红圈律所项目火热。从清境农场出发,一路颠簸的盘山路他全程在车上盯着ThinkPad。到了花莲,又是一整晚熬文件,才把怪兽打下,得以在清晨甩掉电脑,和我一起去看太平洋的疯狗浪。2016年所里旅游,去了马来西亚和新加坡,我在赶一个并购项目交易合同。从吉隆坡到马六甲,都无心玩耍。终于搞定文件时,行程已过半,只剩星洲给我慢慢观赏。


这就是一枚非诉律师的日常。看上去满纸辛酸泪,实则不然。一来,做完这些事情,你会有小小的成就感;二来,轻松与否是相对的,总是轻松不见得是一件轻松的事情。只有挑起过重担流过泪和汗,你才能体会卸下担子花儿在歌唱,那是一种通体愉悦的感觉。也正是因为没有太过充裕的闲暇,才让人更为珍惜那不多的空闲时光。


概言之,闲暇这件事是得是失,见仁见智。于我而言,工作强度在混吃等死和过劳而死之间有个精致的平衡,是最好的。



一望无际的思维

爱因斯坦讲,逻辑可以把你从A带到B,而想象力可以带你去任何地方(Logic will get you from A to B. Imagination will take you anywhere.)。这是我觉得对逻辑最中肯的说法。当别人说,哦,你是律师啊,难怪逻辑性很强!言下之意可能是,难怪这么无趣,难怪想象力这么匮乏。


逻辑思维是化繁为简的思维,问题导向,目的导向,所有与解决问题无关的信息,都要剔除。这种脑回路,对于法律工作是必备的,但对于生活,就显得有些无趣。因为正是那些无关无用的东西,脑洞大开的想法,把日常乏味的生活折腾的生机勃勃。


律师出身的人,考虑问题常常从合规角度出发。比如一个项目扔出来,不关注挣不挣钱如何挣钱,先看合不合法合不合规。这也是法律人很难暴富的原因之一,你几时看过有人是通过守法富起来的。


长期浸染在律所氛围中,难免会有思维定式。弥补的方法也很简单,多听多走多看。听,是多听法律圈外人的想法,前辈长辈爸爸妈妈学弟学妹创投圈文艺圈币圈……走,是多去惯常居住地之外的地方看看,旅行也好,出差也罢,每一次启程,都会将那个旧的自己留下。看,是多读书,多读不实用的书,多读不以有用为目的的书。纸张之间,不是方正之字,是日月辰星大江大河狐蚁神怪大仁大恶。无边无际的纸张将思维抻展得一望无际。


波斯纳在《法官如何思考》中写道:


学生那种可理解的渴望,相信自己付给法学院的高昂学费给自己买到了一套强有力的分析工具。当他们自己成了法律助手时,很自然的撰写一些司法/律师意见,为自己的作品提供一些正当化、形式化的理由。生生不息,他们贡献了下一代学生的司法神秘感。


波神写下这段文字,说的虽然是形式化的法条主义的弊端,但在学生从学业到执业,也是一样的。我们以为自己在法学院付出的青春、头发、学费买到了一套有力的谋生工具,但每一项职业都与我们想象的,有太多不一样。


我从律师工作获益良多,也受到局限,所谓“得失寸心知”。诚恳记录下来,不图有用,权当八卦消解些神秘。



作者:兔子清

来源:清的菜园

免责声明: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