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大学苏丹教授 | 新型冠状病毒非结构蛋白nsp9的多聚体结构解析 | Molecular Biomedicine
点击上方蓝字关注“BMC 科研永不止步”,设为星标帐号更可不错过最新推送。
由于微信公众号推送逻辑更新,您可能无法按时收到来自BMC的最新消息。为了不错过BMC的更新,欢迎您将“BMC科研永不止步”设置为星标帐号,并常点文末右下角的“在看”。
点亮“星标”帐号方法见文末,BMC期待您的点亮。
新型冠状病毒(SARS-CoV-2)导致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是当前全球关注的公共健康问题。截至8月28日,新冠肺炎全球确诊已超过2400万例,累计超过80万例死亡。对冠状病毒而言,非结构蛋白nsp具有重要意义。来自四川大学生物治疗国家重点实验室苏丹教授课题组在Molecular Biomedicine 上发表了题为“Structural basis for the multimerization of nonstructural protein nsp9 from SARS-CoV-2”的研究论文,对新冠病毒的非结构蛋白nsp9的结构进行了深度解析[1]。
该文章通讯作者为四川大学生物治疗国重实验室苏丹教授,第一作者为四川大学张倡珲。欢迎点击“阅读原文”免费浏览研究详情。
SARS-CoV-2病毒遗传物质为单股正链RNA,总长度为29.8 Kb,目前的研究表明其可编码4个结构蛋白(S、E、M和 N),16个非结构蛋白(nsp1-16)及9个辅助蛋白[2]。冠状病毒属中,RNA结合蛋白nsp9蛋白序列保守性较高,作为OB-fold超家族中的一员,nsp9的四聚体结构对于RNA的复制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3]。因此SARS-CoV-2的nsp9蛋白可作为抗病毒药物研发的潜在靶点。
在本研究中,作者通过解析获得了分辨率为2.95 Å的SARS-CoV-2 nsp9晶体结构,并发现SARS-CoV-2 nsp9以两种结合面方式形成形似“horseshoe-like”的四聚体结构(Fig.1)。同时,与其他冠状病毒nsp9的三维结构进行结构比对发现,SARS-Cov-2 nsp9的四聚体结构与所有的其他nsp9蛋白结构高度相似,特别是非典病毒(SARS-CoV)的nsp9蛋白。
Fig. 1 Structure of the SARS-CoV-2 nsp9 tetramer.
而在这四聚体结构中包含的两个稳定结合面,则同冠状病毒与核酸的结合能力紧密相关。因此,作者又通过EMSA实验观察了SARS-CoV-2 nsp9的核酸结合能力。该实验证实,SARS-CoV-2 nsp9对不同长度ssRNA和ssDNA均具有结合能力,并且具有一定偏好:SARS-CoV-2 nsp9对于长链RNA具有更强的结合能力(Fig. 2)。
Fig. 2 Details of structure of the SARS-CoV-2 nsp9 tetramer and function in nucleic acid binding.
综上所述,该论文对于全面理解SARS-CoV-2 nsp9的功能提供了重要的基础,有助于促进抗SARS-CoV-2病毒药物的研发。但是本研究并未解释SARS-CoV-2 nsp9蛋白与核酸的结合方式及其相关宿主蛋白复合物,在未来,这或许是研究SARS-CoV-2的重要方向之一。
参考文献:
[1] Zhang C, Chen Y, Li L. et al. Structural basis for the multimerization of nonstructural protein nsp9 from SARS-CoV-2. Mol Biomed. 2020 https://doi.org/10.1186/s43556-020-00005-0
[2] Hu T, Chen C, Li H, Dou Y, Zhou M, Lu D, et al. Structural basis for dimerization and RNA binding of avian infectious bronchitis virus nsp9. Protein Sci. 2017;26(5):1037-48. https://doi.org/10.1002/pro.3150.
[3] Wu F., Zhao S., Yu B. et al. A new coronavirus associated with human respiratory disease in China. Nature. 579, 265–269 (2020). https://doi.org/10.1038/s41586-020-2008-3
[4] Jin Z, Du X, Xu Y, Deng Y, Liu M, Zhao Y, et al. Structure of M (pro) from COVID-19 virus and discovery of its inhibitors. Nature. 2020. https://doi.org/10.1038/s41586-020-2223-y.
Molecular Biomedicine
doi:10.1186/s43556-020-00005-0
期刊介绍
Molecular Biomedicine 主编是由荷兰格罗宁根大学Arnold J.M. Driessen教授(荷兰皇家艺术与科学学院院士)和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生物治疗国家重点实验室魏于全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担任,副主编与编委由全球10多个国家的著名科学家构成。本期刊发表论文类型包括研究论文(Research Article)、综述(Review)、致编辑信函(Letter)、研究亮点(Research Highlight)等,对于重要原创性成果采取“快速通道”模式,帮助作者以最快的速度发表文章,最快一周可完成审稿与接收。
Molecular Biomedicine 是开放获取期刊,2020年至2022年,免收稿件处理费用(APC)。
Molecular Biomedicine 竭诚欢迎生物医学领域的科研工作者、医生、研究生积极向期刊投稿。
期刊主编介绍
Arnold J M Driessen 教授
Arnold J.M. Driessen,格罗宁根大学分子微生物学教授,曾任格罗宁根大学生物分子科学和生物技术研究所的所长,以及格罗宁根合成生物学中心和可持续抗菌中心(CESAM)创始者之一,获得了荷兰微生物学学会的Kluyver奖和生物化学学会的FEBS周年奖等多项奖项。Arnold J.M. Driessen教授是荷兰皇家艺术和科学学院院士,并曾任荷兰生物化学和分子生物学学会主席。他著有460多篇研究论文,撰写和编辑了2本书,并(共同)发明了11项专利,是一位论文被高度引用(超过32000次),学术h指数为97的杰出科学家。
魏于全,教授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生物治疗
国家重点实验室、临床肿瘤中心
魏于全,教授,博士生导师,2003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原四川大学副校长,华西医院临床肿瘤中心主任与生物治疗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国医药生物技术协会理事长,国家生物治疗协同创新中心负责人,国家综合性新药研究开发技术大平台负责人。魏于全教授主要从事肿瘤的生物治疗的基础研究、关键技术开发、产品研发及临床治疗等,他在多种国际杂志上发表SCI论文300多篇,并担任Signal Transduction and Targeted Therapy 主编、Human Gene Therapy 副主编、多本国际期刊的编委会成员。
点击“阅读原文”阅读论文原文
Structural basis for the multimerization of nonstructural protein nsp9 from SARS-CoV-2
BMC是施普林格∙自然旗下机构。作为开放获取出版先锋,BMC不断推出一系列高质量的同行评议期刊,包括BMC Biology 、BMC Medicine等涵盖范围较广的期刊,以及Malaria Journal、Microbiome和BMC系列期刊等专门刊物。BMC以“科研永不止步”为信条,致力于不断创新,以更好地满足作者群体的需要,确保所发表论文的完整性,并积极推广开放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