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建华丨民间信仰与社会习尚
民间信仰与社会习尚是进入民众生活世界与观念形态的重要领域,也是实践历史人类学的好场所,在近年来的社会史研究中日益受到重视。中国社会史学会举行了“礼仪、习俗与社会秩序”国际学术研讨会,会议显示出强调中国社会史研究的理论追求,突出地域社会文化研究、重视史料诠释深度的趋向。①
民间宗教信仰方面。侯旭东《五六世纪北方民众佛教信仰》(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探讨了佛教流行北方社会的历史背景、造像记所见民众信仰、民众佛教修持方式的特点与佛教信仰的社会影响,是研究民众思想的上乘之作。王青《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佛教信仰与神话》(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探讨民俗佛教及其弘教手段与阶层特点,阿弥陀信仰的产生及其流播,弥勒信仰的流播及其相关神话,观世音信仰与相关神话的源起与发展,内迁月氏族的宗教及其影响;附有论西域文化对道教的影响、魏晋南北朝的盗墓之风与人鬼恋故事的产生等文章。余欣《神道人心——唐宋之际敦煌民生宗教社会史研究》(中华书局2006年),着眼于唐宋之际敦煌的宗教社会史,提出了“民生宗教”的概念,深入研究了敦煌的神灵谱系,并从居住和出行两个方面进一步探讨了各类宗教神灵对敦煌民众日常生活的精神影响,是一部涉及敦煌学、宗教史、社会史等方面的力作。荣新江主编《唐代宗教信仰与社会》(上海辞书出版社2003年)收录13篇论文,编者的导言强调将宗教与社会联系起来考察。
杨讷《元代白莲教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论述了白莲教的产生、历史渊源和教义,南宋后期和元代前期的白莲教,白莲教的堂庵和道人,白莲教的演变,白莲教的被禁,普度与白莲教的复教,白莲教与明教,白莲教与弥勒净土信仰,白莲教与天完红巾军,“明王出世”与大明国号等。该书文字不多,但很有深度。徐永志《融溶与冲突:清末民国间边疆少数民族与基督教研究》(民族出版社2003年),论述了古代边疆少数民族与基督宗教,清末民国间基督宗教在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传播,形形色色的洋教会,传教士的布道活动,边疆少数民族基督徒的历史考察,基督宗教影响下的边疆少数民族社会文化生活,以基层群众为主体的反教斗争。
民间宗教或者说秘密教门方面。马西沙、韩秉方《中国民间宗教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是我国最系统的民间宗教通史。②濮文起《秘密教门:中国民间秘密宗教溯源》(江苏人民出版社2000),论述了汉末至民国时期的民间秘密宗教发展史。路遥《山东民间秘密教门》(当代中国出版社2000年),从历史学与社会学角度对山东民间秘密教门历史与概况勾勒出一个轮廓。刘平《文化与叛乱——以清代秘密社会为视角》(商务印书馆2002年)从文化角度研究农民叛乱,对产生清代秘密社会的文化内涵及生存的社会环境等进行了分析。宋军《清代弘阳教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充分吸收了日本学者的有关研究成果,结合历史学与人类学的理论方法,将宗教结社作为“越轨”亚文化群体,对清代弘阳教及相关问题研究。梁景之《清代民间宗教与乡土社会》(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分别论述了清代民间宗教前史,信仰体系的结构与内容,群体的结构与活动,内丹修炼与神秘体验,民间宗教与乡土社会;附录:福建民俗宗教信仰的实态。作者也受到了人类学的影响,该书的研究方法是有新意的。秦宝琦、晏乐斌《地下神秘王国一贯道的兴衰》(福建人民出版社2000年)专门探讨了一贯道。郑永华《清代秘密教门治理》(福建人民出版社2003年),从社会控制的视角对有清一代治理秘密教门的典型案例及对策演变过程进行了探讨。
教门与会党等秘密社会研究。欧阳恩良《形异神同——中国秘密社会两大系统比较研究》(贵州人民出版社2004年)论述的问题有:社会生态,由“南会北教”说辩证,游民与农民,秘密社会中的女性与知识分子构成;思想·文化,有民间教门与秘密会党成员之心态,忠孝与忠义,民间教门·秘密会党与民俗文化;政治·权力,有专制皇权,民间教门与秘密会党权力系统之比较。谭松林主编、秦宝琦等著有《中国秘密社会》(福建人民出版社2002年),全书7卷,论述全面系统。雷冬文《近代广东会党:关于其在近代广东社会变迁中的作用》(暨南大学出版社2004年)论述了近代广东会党问题。
民间诸神信仰方面。贾二强《唐宋民间信仰》(福建人民出版社2002年),全书分为三篇:上篇“唐宋民间信仰的中心”,论述了自然神、人格神崇拜以及神格神性;中篇“唐宋民间信仰的基础”,探讨的问题有鬼神观、鬼之统属、由人而鬼、强鬼害人、鬼之禀性、鬼神与坟墓、鬼神之间、精怪迷信;下篇“唐宋民间信仰与宗教”,论述了道教与唐宋民间信仰、佛教的初传与民间化、佛教的报应说、唐宋民间信仰与佛经、阎罗王与泰山府君、五道五通与五显、佛教的淫祀化倾向。庙会在很大程度上是民间信仰的表现形式,有两部新著值得注意。赵世瑜《狂欢与日常——明清以来的庙会与民间社会》(三联书店2002年),从中华帝国晚期时代的民间庙会这一生活空间向外延伸,探索明清社会转型时期的民众生活与大众文化。该书内容恰如书名“狂欢与日常”,揭示了庙会这一类游神活动的基本特征,即它们不仅构成了民众日常生活的一部分,而且也集中体现了特定时节、特定场合的全民狂欢。小田《在神圣与凡俗之间——江南庙会论考》(人民出版社2002年),导论分别论述了研究回顾、庙会界说、庙会型式与续谱、分析范式、“两个世界”理论;正文有庙会纪程,凡俗的神圣:仪式·信仰·神话,神圣的凡俗:庙市,神圣的凡俗:休闲,神圣的凡俗:社区运作,讨论:社会结构中的江南庙会。顾希佳《祭坛古歌与中国文化》(人民出版社2000年)论述了吴越神歌祭坛仪式,吴越神歌作品,从吴越民间信仰心理看中国民间神灵观,神歌艺术风格论,吴越神歌手研究,神歌源流考,中国巫文化。
民俗与风尚方面。两位在德国取得博士学位的中国学者,出版了高水平的专著:简涛《立春风俗考》(上海文艺出版社1998)将民族学与历史学结合起来,重点探讨立春的文化变迁;朱青生《将军门神起源研究——论误解与成形》(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则探讨文化哲学问题,认为民间习俗是对现象和人生解释的结果。常建华《岁时节日里的中国》(中华书局2006年)力图更准确、细致、系统地反映中国古代汉族岁时节日的基本面貌,并提出一些新说。郭振华《中国古代人生礼俗文化》(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年)、徐吉军《中国丧葬史》(江西高校出版社1998年)、李如森《汉代丧葬礼俗》(沈阳出版社2003年)也各有新意。张邦炜《宋代政治文化史论》(人民出版社2005年),“文化”部分有一组关于丧葬问题的论文,计有《两宋火葬何以蔚然成风》《两宋时期的义冢制度》《宋代丧葬习俗举隅》《辽宋西夏金时期少数民族的丧葬习俗》4篇,另外两篇有关“士”问题研究的《论北宋晚期的士风》《论北宋“取士不问家世”》,均是社会史关注的问题。吴存存《明清社会性爱风气》(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年)主要依据明清小说中的描写,剖析了明清时期正统性爱观与节烈风气、纵欲主义思潮、男性同性恋风气与同性恋文学、金莲崇拜、异装癖风气,论述新颖。
①这次讨论会2004年6月16日—19日在武夷山举行,是为中国社会史学会第10届年会,由厦门大学历史系承办。参见饶伟新、刘永华、张侃:《中国社会史研究的新领域——“礼仪、习俗与社会秩序”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2004年第4期。
②马西沙还著有《中国民间宗教简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
来源:《新时期中国社会史·第二章 第二节 四、民间信仰与社会习尚》,常建华著,天津人民出版社,2018年。引用请务必以图书为准。
《新时期中国社会史学》
常建华 著
天津人民出版社2018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