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内容已被发布者删除 该内容被自由微信恢复
文章于 2021年8月27日 被检测为删除。
查看原文
被用户删除
其他

《刘琪·人类学20讲》丨人类学到底有什么独特的价值呢?

刘 琪 民族史 Today


你好,欢迎来到《人类学20讲》,我是刘琪。


课程的第一讲,我们得先解决一个大问题:研究人的学科那么多,那在人类的知识版图里,人类学到底有什么独特的价值呢?


这个问题,看起来似乎一点儿都不难回答。你看,人类学的定义是这么说的:它是从生物和文化的角度对人类进行全面研究的学科群,通常包括文化人类学、生物人类学、语言人类学等分支。自然的,研究人的文化、人的生物属性、人的语言、人的宗教就是人类学的价值喽。


这么说虽然没错,但显然没法解决我们的问题——研究人的学问多了去了,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哲学、生物学同样都研究人,相比这些学科,人类学有什么不同的特点?又有什么独特的价值呢?


这其实是很多人都会有的一个疑惑,也是很多人都会对人类学提出的一个质疑。我们内部就流传着一个自嘲的笑话,说早在19世纪的时候大家刮分学科,那些“高级”的学科,比如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历史学等等,很快就把一大坨研究领域给瓜分完了,最后就剩下“原始社会”这块地没人认领,就给人类学领走了。


听完这个自嘲,你肯定也能感受到人类学的尴尬处境——作为一门研究人的学科,人类学独特的价值到底是什么呢?


这其实是一个很严肃的问题。那么,到底人类学该不该被取消呢?


我的答案是,当然不能。接下来,我会通过三个角度,分别为你阐述人类学的独特价值。


拒绝割裂,关注整体


首先,虽然表面上都是研究人,但具体看来,人类学和别的“关于人的学科”的关注点其实很不一样。只有人类学研究的是“整体意义上的人”,而别的学科只研究“人的部分”。


这句话初听有点儿不好理解,我举个例子你就明白了——


比如说经济学,我们知道,它主要研究的是人的经济行为。不过从根本上说,这座宏伟大厦的根基,主要来自于一个假设:推动经济发展的根本力量是人的欲望。在经济学看来,正是社会中的每个个体对这种欲望的追求,才推动了人类社会的发展。


但是,有一个叫莫斯的人类学家,分析了西北美洲印第安部落的一种习俗“夸富宴”之后,却得到了不一样的结论。简单来说,夸富宴就是当地部落酋长举办的大型宴会,在宴会上,他们会故意在客人面前大肆毁坏自己的财物,或者把大量财物赠与客人。它其实是一场散财宴,目的是为了赢取社会地位。一个首领散掉或者毁坏的财物越多,他的声望就越高,就会有越多的人向他表示效忠。甚至当地有一句俗语,说首领“吐出了财产,吞下了部落”。


你看,这就是一个反例,并不是所有人都追求财富的无限累积啊,起码这个印第安部落里的人就不是。经济现象在这里也不是孤立的,而是和政治地位联系在一起。如果你只懂现代经济学,就会觉得这现象没法理解。换句话说,西方经济学对人的研究和刻画是不完整的,只是人的一个侧面。


同样的道理,生物学会更多地关注人的生物属性,社会学会更多地关注人的社会属性,都只关注人的某个侧面,只有人类学,会把这些各种活动看成一个整体,并且从生物、文化的多重角度对人类进行全面研究。


永远捣乱,扩展认知


人类学的第二个特点是,它永远都在“捣乱”,永远在扩展我们对“何以为人”的认知。


人类学这门学科,是随着西方的殖民扩张而诞生的。那时候,西方人在殖民扩张的过程中,接触到了很多和他们肤色不一样、语言不一样、习惯不一样的人,不知道该如何了解、如何应对、如何管理,于是就设立了一个新的学科领域,叫人类学。


后来,殖民体系瓦解了,人类学也调转方向,从为殖民者服务转变为挑战殖民时代遗留下来的西方中心主义的视角。因为人类学在对原始人越来越了解的基础上发现,他们不能简单地被视作“低级的人”,反过来,他们的那些习俗、组织、宗教、思维模式,也有值得西方人学习的地方。两者本身并没有高下之分。


于是,人类学的主题词就由此诞生了——捣乱。怎么个捣乱法呢?人类学家专门跑到一般人不会去的那些小岛啊、部落啊、丛林啊,一蹲就是一两年甚至几年,了解他们的风俗习惯,了解他们的社会结构,了解他们的行为特点,然后用他们独特的案例,挑战西方社会惯常的假设。


举个例子:


我们现在觉得,国家是文明的必然,是伴随着人类的发展必然出现的。比如,西方政治哲学的基本假设就是,“自然秩序”是不可靠的,用霍布斯的说法,就是“一切人对一切人的战争”。


但是,有个人类学家叫埃文斯-普里查德,他就跑到了非洲一个叫作努尔的部落去观察。最后就发现,在那个地方,根本没有国家和国家机关,但是人们依然形成了稳定的社会生活。这种生活以部落的裂变与融合为基础,在出现纠纷的情况下,也有一套解决机制,这套机制的核心人物,叫“豹皮酋长 ”。埃文斯-普里查德用“有序的无政府状态”对这种社会形态进行了概括。


他的发现,就打破了当时人们的固有认知,这就动摇了整个西方政治理论的基础,迫使西方人重新去反思国家的起源。


这样的例子实在太多太多了。人类学就是这样,通过对一些部落和族群的考察,发现这些假设的反例,打破人们固有的认知,让人们看到人类更丰富的生活状态、更多的生活选择,这是人类学家一直在做的事情。


立足整体,照拂个人


听到这里,你可能又要说了,我了解其他社会是什么样的、其他人怎么生活,这跟我有什么关系呢?这些又有什么用呢?


这就是最关键的地方了,也是人类学的第三个价值——人类学相信,你只有了解了别人,才能更好地认识自己。换句话说,虽然人类学的着眼点是人的整体,但人类学最终关照的,却是一个个的个体。


当然,人类学不会直接给你答案,它只会拆解你的问题,然后带你看到你的问题背后隐藏的信息。


比如,你到了28岁,被父母逼着相亲、催婚,你特别苦恼,来问人类学家,你该怎么办呢?人类学家当然没办法给出具体的建议,但他们会把你当作研究对象,分析你这个问题是从哪里来的。


首先,他们会告诉你,你的困扰其实是两种价值体系的冲突。


在传统中国,你不会有这样的苦恼,因为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婚姻大事本来就是由父母决定的,你没什么好选择。这个苦恼的前提,就是我们从传统社会转型到了现代社会,开始接受个体本位的价值体系。


在这个价值体系的影响下,你开始想要自由,开始觉得婚姻是你自己的事,结不结婚,什么时候结婚,都与父母无关。请注意,“自由”这个词,就是典型的个体主义的词汇。而父母却不这么看。父母总觉得,你应该成个家,生个娃,让我抱上孙子孙女。这就还是在用传统的家庭本位的观念思考问题。


所以,两种不同的价值体系就开始打架了。


其次,人类学家会告诉你,在这件事背后,还有更深层面的隐含冲突,那就是婚姻到底是不是必要的。


在家庭本位的中国文化中,结婚生子可是人生大事,而在别的文化中,可就未必如此。比如,人类学家曾经发现中国的摩梭地区,采用的是“走婚制”,传统上,在那里根本没有固定的婚姻伴侣,如果男女情投意合,男方就会到女方家走婚,维持感情,生养下一代。换句话说,结不结婚的问题并不是所有人都要解决的问题,你看在摩梭这个地方,这个问题就不存在。


在把你作为研究对象,分析了一通之后,人类学家会告诉你,你的困扰,其实是当代中国社会的困扰。这个困扰,有它的普遍性,也有它的特殊性。你身处其中,如果不打算逃离,那就只能面对。


这确实没有直接帮你解答问题,但却带你看到了问题的源头。搞清楚源头了,即使问题还没有消失,但你至少有了清明的头脑,知道自己在做些什么。


人类学,就会带你在古往今来所有的人类社会中穿梭,不断探寻“人类生活可能是怎样的”“人类生活应该是怎样的”。人类学会不断地迫使你去想,我现在的生活,为什么会是这个样子?它是理所应当的吗?如果不是,那我能做些什么?这些问题,往往是一个人真正独立思考的开始。


过去,我们总在一个限定的时间和空间里生活,被自己所在的文化环境框住,苦恼于工作结婚生小孩等等一系列问题,以为这些都是天经地义,没法回避。但其实,解决这些问题并不难,就是多去看看别人的活法儿。只有这样,我们的认知边界才会越来越广,也才能在这个剧烈冲突的时代找到自己的定位。


这正是今天人类学的价值,它教给我们如何思考,如何选择,帮助我们活得更好。



思考题


学完这一讲,你会怎么用人类学思考生活中的问题?


下讲预告


下一讲,我们说说另外一个大问题,人类学家是如何工作、如何发现问题的答案的。



点击阅读原文,即可购买《刘琪·人类学20讲》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