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 个粉丝, 如何写出 65 万+阅读?
这里是工作狂的聚集地 | ||||
职场 | 学术 | 新媒体 | 设计 | 极客 |
到底是什么成就了这篇“65万+”
2016 年 2 月 16 日,一篇来自微信公众号「拾书小记」的推文《你也许并不太懂Kindle》在不到两天内获得 10 万+的阅读量,准确说是 65 万。令人意外的是,「拾书小记」只是一个开通不到一周的帐号,而《你也许并不太懂Kindle》是这个帐号的第一篇推文。
更令人吃惊的是,这篇推文在获得 10 万+阅读之前,公众号的粉丝数量仅仅有 23 个!超低原始用户数与极高推文阅读量的巨大反差,让人不禁反思到底是什么成就了这篇“10 万+”?带着如此疑问,我们采访了「拾书小记」的运营人——直树桑 。
● ● ●
「 情 怀 」
J Z 君:「拾书小记」的第一篇推文《你也许并不太懂Kindle》获得 10 万+阅读量,你有预料么?
直树桑:老实说我确实有做 10 万的心,不过没想到到了 65 万,所以总的来说还是出乎我所料。但是这篇推文只是给自己许下的诺言一个交代罢了,并没有经过任何策划。(前阵子看到一篇文章,写啃豆的,发现写得很局限,于是就码到了朋友圈激励自己去写,因为自己是啃豆的深度爱好者,所以有那么点情怀在里面。)
「 革 命 」
J Z 君:你认为这篇文章为什么能得到这么多读者的喜爱?
直树桑:至于这篇文章为什么能得到这么多人喜欢,我觉得和当前的大背景有关:电子化阅读革命正在默默开启,而亚马逊正是浪潮之巅的存在,啃豆作为同类产品中的佼佼者备受瞩目。而一直没有一篇系统讲述啃豆各种玩法的文章,用户大多处在一种没有物尽其用的感觉,我觉得这篇文章让大家看到新大陆了。
「 规 划 」
J Z 君:《你也许并不太懂Kindle》在开篇提供了一个内容脑图。这种开门见山的写法是你一贯的写作风格么?
直树桑:脑图只是我的一个习惯,前年接触的思维导图,当时有很认真学过,从 win 到 mac,一直都没有变。去年接触了一堆 GTD 的书籍,也对我在规划方面有了影响。当我遇到比较麻烦的书目或者很需要捋逻辑的时候,都会考虑使用它们。写这篇文章的时候,因为想写的东西太多了,怕有没耐性的朋友,于是特意做了一张脑图,希望读者能一眼就看到这部“宝典”。
「 时 间 」
J Z 君:在接触 Kindle 两年时间里,你平均每天有多少时间花在阅读上?
直树桑:平均每天半小时吧,因为我也是会通过纸质书进行阅读的,我也喜欢动手记录点滴的感觉。
「 好 友 」
J Z 君:你的微信好友大部分是热爱阅读的人么?据说「拾书小记」的原始用户只有 23 个,现在呢?
直树桑:微信好友大概一半爱读书吧,各种行业的人都有。发第一篇前粉丝确实是 23 人,到现在有 14000+了 。
「 粉 丝 」
J Z 君:「拾书小记」是如何从 23 个原始用户发展到目前的粉丝量的?
直树桑:只是一篇推文和后续的文字以及一些延续性的推文,爆发性的东西带来的影响往往是短暂性的,要产生持续性的东西才是留存的关键,这也是我目前在思考的问题。
「 意 见 」
J Z 君:在朋友圈里你是否扮演着意见领袖的角色,之前有人邀请你写这种经验分享的文章么?
直树桑:之前没有过多地展露这一块,毕竟我也没有十足的把握,最多就是自己组建过读书会这样的活动。
「 定 位 」
J Z 君:你说过"「拾书小记」的定位是打造一个阅读爱好者的内容分享平台,重点在书评、读后感以及相关内容的分享上。" 那么相较同类的公众号,「拾书小记」的特别之处在哪里?
直树桑:如果说是泛读书类的,同类号确实多。不过我这个号有点不同,受众圈子基本是基于一定电子书背景的,比较能接受「科技与人文」的概念,也是我比较推崇的,后续会在这块多做一些延伸,电子书领域的可能性不可小觑呐。
「 原 创 」
J Z 君:「拾书小记」未来走的是百分百原创路线么?打算建立一个怎样的运营团队?
直树桑:目前是打算继续走原创路线,当然因为个人能力有限,目前也已经在组建「时蔬内容小组」了,未来是打算把读书这块的玩法朝更多维度发展,具体玩法怎样我也没准,就请持续关注「拾书小记」吧!
● ● ●
直树桑
一个有着极客味的生活家,喜欢猎奇的硬件控,爱玩儿脑图的书迷,玩摄影的深飘狗,自营公众号「拾书小记」(ID : shishuxiaoji),欢迎来后台调戏时蔬君!
其他你会感兴趣的内容
回复 Kindle掌握 Kindle 完全使用法
回复 H 5了解社会化营销利器玩法
回复 排版学习微信图文的排版原则
回复 弹幕查看微信文章的逼格玩法
回复 维权了解点微信维权基本方法
设计、培训、运营等合作请致电
TEL:(021)3721 8818
技术|技能|技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