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道德经》里的廉政课之——欲淡心平

2017-05-11 谭剑 西北野战军

 

来源:心生活工作室,如需转载请联系原作者。


欲淡心平


【第三章原文】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 


【谭胖注】:这一章的争议一直很大,有很多人将老子的“无为”曲解为消极怠世,并将“使民无知无欲”理解为“愚民”,一个帽子几乎扣了几千年。我不同意这样的理解,古今一脉,老百姓是“水”,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这个道理老子应该也是通晓的,所以他的思想里不可能犯“愚民”这样低级的错误。这一章我的理解是:不推崇所谓贤德的虚名和标准,民众就不会在攀比的压力中煎熬;不崇尚物质生活的奢华,民众就不会因为得不到而起怨恨和盗抢之心。没有勾起人们非分欲望的东西,民众才能安心工作和生活。如果让懂得道的人治理国家,他会引导民众去除那些非分的念头,崇尚节俭朴实的物质生活,让民众身心健康,安心工作和生活,让社会不再浮躁,让人与人之间少一些心机套路,多一些坦诚相待。这样的治理,看上去就像大自然一样什么都没做,却能顺应道的规律,让一切井井有条。


【廉政感悟】:十八大之前,社会上的奢靡之风曾经非常盛行。简单的请客吃饭,都在比谁家用的酒名贵?谁家的菜又有新花样?谁家用的烟是特供?攀比吃喝、攀比穿戴、攀比汽车、攀比虚荣之风一度将很多普通百姓之家拖的不堪重负。有些人家为了在结婚宴请上不丢面子,只能借钱撑场面;有些小伙子为了让丈人丈母娘看得起自己,真的敢公款私用,甚至干盗抢的事。整个社会显得特别浮躁,民众的心思也是乱糟糟的。十八大后,从中央开始厉行节约,即使允许的公务接待,也不得使用名贵的酒水,社会风气为之一正,现在很多普通老百姓家宴请客,在小饭馆里也觉得不丢面子,内心的攀比焦虑减轻了不少。这个事例说明,行使公权力的人和先富起来的人,有着引领社会风气的重任。一个健康积极向上的社会不是追求物质享受和虚名浮利的社会,而是能够在物质生活上知足常乐,在事业追求上安心执着的社会。要想让社会朝着这个目标前进,行使公权力的人和先富起来的人就有责任做好榜样,去除不该有的欲望,淡泊非分的念头,安心致力于社会的发展,那么全社会的风气就会变好,国家也会得到治理。这才是老子所谓的“为无为,则无不治”。


点击查看更多文章↓↓↓

《道德经》里的廉政课之——美丑无界

《道德经》里的廉政课之——道名同根


文稿|心生活工作室

编辑|七畹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