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观察 | 改革开放40年,双11消费升级:从“年终大促”到“买爆全球”

西北风 西北野战军 2021-01-22


争分夺秒付款、一目十行挑选、唇枪舌剑砍价后,2018年“双11”电商购物狂欢节终于落下帷幕,结束了整整一日的“爆买”之旅。


屏幕前,消费者正屏息凝视,害怕错过每一次的红包雨;商家则呼朋引伴帮忙打理生意,唯恐错失每一个订单。


据《证券时报网》预估,今年“双11”再度刷新历史记录,全网销售额达到了惊人的3143.2亿元,同比增长23.75%。这其中,天猫销售额占比67.9%(上年同期为66.2%),京东占比17.3%(上年同期为21.4%),苏宁易购占比4.7%(上年同期为4.3%)。3143.2亿元的销售额,让“双11”成为了名副其实的“最球最大购物盛宴”。



你几乎很难想象,40年前中国人的消费是一种怎样的形态——拿着邮票粮票到供销社,排上老长的队伍才能买上些许生活必需品;百货公司货柜的橱窗前,总有那些看着展示架上玩具望眼欲穿的小朋友;省吃俭用几个月甚至大半年终于攒够了钱,可想要购买那件衣服却被人买走时的捶胸顿足。


改革开放的东风吹遍大江南北,国内国外的商品如雪花般涌来,商品物资流通的速度得到了极大提高。供销社褪去了昔日的光环,优雅端庄的百货公司售货员成为了炙手可热的职业,销售业成了青年人就业择业时当之无愧的首选,信用卡消费如雨后春笋般在神州大地上风靡,中国人享受着“花明天的钱,圆今天的梦”的消费方式。


谁都无法预料,十年前的那个决定,会让中国的网络电商销售有着如此天翻地覆的改变。那时候,“双11”只不过是单身年轻人自嘲自嗨的日子,靠着购物纾解感情经历不畅的苦闷感。


谁能想象,那个平淡无奇的日子在十年之后会爆发出如此巨大的能量,成为一年一度的“狂欢节”?就连商家们也捉摸不透,这一天到底有什么特殊的魅力,稍稍让利打折就能冲上年度业绩的最巅峰,甚至“一天卖出一月销量”,让商品流通的速度得到了极大提高。



“双11”就这样悄然改变着中国的消费形态。十年前,整个中国仍然笼罩在全球经济危机的阴霾之下。经济部门统计数据显示,2007年中国GDP净增长28115亿元人民币,经济增长70%来自国外需求。


这意味着当时经济的高速增长却没有反馈到零售行业,当2008年经济危机爆发时,一些依赖出口的小品牌商正面临灭顶之灾。那时候,无数的出口导向型中小企业业务受到重创,出口商品大幅积压,一度出现仓库“堆无可堆”的尴尬局面。如何消化库存、如何拉动内需、如何挽救中小企业,这成为了当时的“时代之问”。


“双11”的横空出世,似乎给了这个困扰商人们许久的症结开出了一剂良药。让人意想不到的是,当工作人员拿着“双11”的策划书向各大商家伸出橄榄枝时,几乎所有人不看好这场所谓的“让利促销”,而在消费者“无奸不商”的刻板印象之下,往往认为这次的活动只不过是商家负责清理库存、尾货甚至一部分瑕疵货的惯用手段,一大部分被“五折促销”广告轰炸的消费者对此选择性忽视。



中国的零售业能否向死而生、能否重整旗鼓,成败在此一举。终于,这场“世纪豪赌”和“艰难试水”,让中国零售品牌商寻找到了新的出口,也让中国的电商经济开始急速腾飞。


从这个时间点开始,大批线下渠道商开始融入互联网思维,使用线上电商的模式改造传统的业务,将“人、货、仓、配”紧密结合,对传统门店进行改造,通过互联网和大数据使之完成数字化转型,并最终更让消费者享受到了舒适、愉悦和流畅的购物体验,并共享着中国消费升级带来的一系列红利。


“双11”诞生的那一年,恰逢中国改革开放30周年,也是金融危机席卷全球的那年。那一年,中国拥有1.3亿网购用户,网上零售市场规模2670亿元,占社会商品零售总额2.1%。


“双11”进入生命周期的第10年,乘着改革开放40周年的东风,中国网民规模达7.72亿人,当年国内网络零售市场交易规模达71751亿元,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19.6%,并且为全世界做出了最好的零售业改革创新范本。


十年,是一场盛大的回顾,更是一个全新的开始!




本文作者:@西北风



-  往期文章 -


🔗:聚焦 | 千手观音养成计划:盘点“双11”四宗“最”

🔗:观察 | 这就是特朗普和民主党都宣称自己赢了的原因

🔗:每日一歌 | 为你我受冷风吹


-End-



微博@西野_Northwest,转载请后台留言

投稿邮箱:cyao.chuenyiu@qq.com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